[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吸入口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1986.9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7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厚林;董亮;代翠;王勇;王凯;谈明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F04D2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离心泵 汽蚀 性能 吸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离心泵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吸入口。
背景技术
在离心泵中,汽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汽蚀会导致叶片的破坏、诱发振动与噪声、降低效率,从而增加泵的使用和维护成本。汽蚀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泵处于大流量运行时,叶轮吸入口出现流体回流漩涡,部分流体由吸入段进入,流至叶轮入口处由于无法进入叶轮,会在叶轮吸入口前产生紊流、漩涡,而由于漩涡的产生,使得流体内部压力降低,温度上升,从而出现汽蚀现象。
经检索,与本发明相关的专利申请有:防汽蚀离心泵(公开号:CN101968064A),将少量高压水引回到叶轮入口,并通过喷嘴对叶轮入口低压区引射,提高叶轮入口的低压区压力,从而避免泵汽蚀的发生,但高压液体被引入入口后,和入口液体混合一体,造成打液量降低,从而影响泵的工作效率。
抗汽蚀双吸中开式离心泵(公开号:CN102042232A),叶轮两侧设有诱导轮,诱导轮上设有无掠角的锥形螺旋叶片,使得叶片进口角和出口角易调整,抗汽蚀性能好,但需要改变现有结构,制造和安装较为复杂。
抑制液体机械叶片中汽蚀产生及流动分离的方法(公开号:CN101734345A),在叶片前缘或叶片上容易产生汽蚀或流动分离的低压区,安装运动表面,致使叶片表面局部运动,从而实现汽蚀及分离流动的抑制或控制,但加工制造较为复杂,且由于改变原有的叶片结构,故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离心泵处于小流量点工况下,泵的汽蚀性能较差、泵的效率低,提出了一种提高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吸入口,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能够降低泵的汽蚀余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吸入口,包括用于降低汽蚀余量的回流套。在泵入口与叶轮入口之间(即吸入流道)增加回流套,将回流套放置于距离叶轮进口处0.5倍叶轮进口直径处,即回流套外侧一端距泵入口处的外沿的距离为0.5倍叶轮进口直径长度,防止回流套中液体对于叶轮进口流场的影响。回流套为内外两层圆环状内环和外环组成,回流套内环的内径与泵流道尺寸一致,回流套内环的外径与泵体泵入口处尺寸一致,内环与外环之间的间隙为回流套外径的二十分之一,为回水的流动通道,内环的轴向两端各比外环短回流套外径的二十分之一长度,为回水的进出口;内环与外环之间有4个立方体支撑连接内环与外环;同时,在回流套中间的圆周方向均布4个螺纹孔,将回流套(2)通过螺丝与泵入口固定防止回流套纵向串动,在回流套靠近泵进口方向打均布4个螺纹孔,将回流套(2)通过螺丝与泵入口固定防止回流套轴向串动。
当泵处于大流量点运行时,流入介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隔套内径直接流入叶轮入口,另一部分液体由泵体与隔套之间间隙流入叶轮入口,由于原水力未有改动,故不会影响介质流入叶轮,泵效率没有任何变化,同时,由于隔套的存在将介质中的气体破碎与介质充分混合,起到了减小汽蚀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叶轮口环及密封。而当泵处于较小流量点运行时,多余部分介质经回流套回流至泵体入口处,此时泵体入口处总流量未发生变化,且流体未出现加速后减速的现象,因此不会出现漩涡;同时,由于回流流体压力促使叶轮入口流体压力升高,提高泵抗汽蚀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回流套的三维示意图。
图2为大流量时回水套工作示意图。
图3为小流量时回水套工作示意图。
图中:1.泵体,2.回水套,3.叶轮,4.叶轮螺母,5.泵盖,6.机械密封,7.泵轴。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本发明所述的离心式入口结构包括用于降低汽蚀余量的回流套,回流套为内外两层圆环状内环和外环组成,回流套内环的内径与泵流道尺寸一致,回流套内环的外径与泵体泵入口处尺寸一致,内环与外环之间的间隙为回流套外径的二十分之一,为回水的流动通道,内环的轴向两端各比外环短回流套外径的二十分之一长度,为回水的进出口;内环与外环之间有4个立方体支撑连接内环与外环。本发明所述离心泵的其他结构和以往离心泵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结合图2,泵处于较大流量点运行时,流入介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隔套内径直接流入叶轮入口,另一部分液体由泵体与隔套之间间隙流入叶轮入口,由于原水力未有改动,故不会影响介质流入叶轮,泵效率没有任何变化,同时,由于隔套的存在将介质中的气体破碎与介质充分混合,起到了减小气穴作用并有效地保护了叶轮口环及密封。
结合图3,在泵的进口处于泵入口与叶轮入口之间(即吸入流道)增加回流套后流至叶轮入口介质,多余部分介质经回流套回流至泵体入口处。此时泵体入口处总流量未发生变化,由于介质未出现加速后减速的现象,不会出现漩涡。最终振动和汽蚀现象消失。并且回流介质压力促使叶轮入口介质压力升高,提高了泵的抗汽蚀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19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向角焊缝自动焊接机水冷滑块装置
- 下一篇:非接触式智能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