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劣质汽油馏分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6293.2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2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李宝忠;曾榕辉;石友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劣质 汽油 馏分 加氢 处理 方法 | ||
1.一种劣质汽油馏分加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加热设备中升温循环油;
(2)在加热设备之前和/或之后混合劣质汽油馏分原料与循环油;和
(3)使劣质汽油馏分原料和循环油的混合物料进入分离单元,其中所述分离单元至少实现气液分离,其中气液分离得到的气相包括气化的劣质汽油馏分原料,该气相进入加氢处理反应器进行加氢处理反应,并且其中气液分离得到的液相至少部分作为循环油加热设备,
其中循环油升温的程度受到控制,以使气液分离得到气相的温度至少达到加氢处理反应器入口所需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进入分离单元前,用固体过滤器过滤混合物料,以除去其中的固体;和/或
在气液分离后,用固体过滤器过滤液相,以除去其中的固体。
3.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离单元为三相分离器,其中三相分离器顶部排出的气相进入加氢处理反应器,固体杂质截留在三相分离器中,三相分离器下部排出的液相作为循环油通向加热设备。
4.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氢处理反应使需的含氢气体与循环油混合随后进入加热设备。
5.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循环油为在分离单元操作温度下为液相的烃类物料。
6.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循环油为初馏点在350~550℃范围内的经过加氢的石油馏分。
7.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循环油为加氢精制后的减压馏分油、加氢精制后的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处理后的渣油或加氢裂化尾油。
8.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劣质汽油馏分原料与循环油混合前在换热器中换热升温至100~180℃。
9.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氢处理反应器入口所需的温度为190~320℃,氢气与原料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00:1~1000:1,加氢处理反应的液时体积空速为0.4~10 h-1,反应压力为0.5~15MPa。
10.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循环油的用量为劣质汽油馏分原料重量的5%~200%,优选为10%~100%。
11.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氢处理反应器中使用的催化剂以氧化铝为载体,以W、Mo、Ni、Co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活性组分,催化剂使用时,活性组分一般为硫化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氢处理反应器中使用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以活性组分的氧化物重量计为15%~50%。
13.根据在前权利要求3-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相分离器由外部壳体和内部固体杂质过滤筒构成,外部壳体中部设置物料入口,顶部设置气相物料排出口,固体杂质过滤筒固定设置在外部壳体内中部,三相分离器底部设置液相出口,液相出口与固体杂质过滤筒内部相通,液相物料通过固体杂质过滤筒后从液相出口排出。
14.根据在前权利要求3-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相分离器由外部壳体和内部设置的固体杂质过滤筒构成,固体杂质过滤筒的筒体的内层和外层为筛网,内层筛网和外层筛网之间填充积垢剂;固体杂质过滤筒筛网中间装填的积垢剂为颗粒直径1.1~3mm,积垢剂的材料选自氧化铝、氧化硅、陶瓷,积垢剂的厚度为10~200mm。
15.根据在前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相分离器固体杂质过滤筒筛网中间装填的积垢剂为加氢催化剂或废加氢催化剂。
16.一种劣质汽油馏分加氢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加氢处理系统包括:加热设备、分离单元、加氢处理反应器;其中加热设备出口与分离单元入口以管路连通,分离单元气相出口与加氢处理反应器入口以管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629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