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7799.7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7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铁;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54 | 分类号: | G01N25/5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燃 气体 高温 条件下 爆炸 极限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可燃气体与空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是判断、评价可燃气体物质火灾危险性的的重要指标之一。爆炸极限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可燃气体发生爆炸的的危险性越大。
目前已有高温爆炸极限仪器多采用不锈钢制测试装置,存在加热慢的缺陷,而且温度越高材料的抗爆压能力越差;而且现有的试验装置温度测量范围一般在200℃以内,当需要测量可燃气体的高温爆炸极限时无能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测试装置;该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可用于空气、富氧空气或纯氧中的爆炸极限测试,该装置属于半封闭式测试装置,烧瓶上方设有安全阀,能够在爆炸发生后及时泄放压力,保护烧瓶不被爆压损坏,不仅可以有效地测量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的爆炸极限,可以准确控制温度,温度上限可达到800℃;而且还便于观察,大大地提高了试验的准确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包括温度数据采集系统、加热温控系统和配气进气/抽气吹扫系统;
所述配气进气/抽气吹扫系统包括相互并联的待测气体通气管、氧气通气管、空气通气管和真空泵;
所述加热温控系统包括:圆底烧瓶测试室、加热套管、控温热电偶和加热炉体;
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通过绝缘支持装置悬挂于加热炉中,所述加热套管套在圆底烧瓶测试室外壁上,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内外均设有控温热电偶;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上方设有安全阀。
所述控温热电偶通过数据传输线与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
所述待测气体通气管、氧气通气管、空气通气管和真空泵通过共用管道通向圆底烧瓶测试室底部。
优选地,所述待测气体通气管、氧气通气管和空气通气管上均设有质量流量计和安全阀,以控制流量和开关管道。
优选地,所述加热炉体为电加热坩埚炉,具有圆柱形的内膛,能容纳圆底烧瓶测试室并保持烧瓶温度均匀,温度可达800℃或更高。
优选地,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采用硼硅玻璃。
优选地,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内的控温热电偶是镍铬-镍铝合金热电偶;用来测量烧瓶内的气体温度,并且经常要复检,不能使用铁-康铜热电偶。
优选地,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外加热炉内的控温热电偶是镍铬-镍铝合金热电偶或其他精密的热电偶。
优选地,所述圆底烧瓶测试室的颈口处设有火焰摄像头,该火焰摄像头通过数据线与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即一个摄像头与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当待测样品发生爆炸时,能明显的观察到试验现象)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配气系统可以准确配比待测可燃气体、氧气的比例并且可以准确待测控制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比例。
2)通过加热炉可以准确控制温度,温度上限可达到800℃。
3)在瓶口增加了摄像头,便于观察发生爆炸时的火焰情况;
4)本装置在烧瓶上方设有安全阀,在起始压力的1.5倍压力处起跳,既可以保护测试装置,又可以对爆炸极限进行有效测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可燃气体在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包括温度数据采集系统100、加热温控系统200和配气进气/抽气吹扫系统300;
温度数据采集系统100为计算机接收和处理系统;
所述配气进气/抽气吹扫系统300包括相互并联的待测气体通气管301、氧气通气管302、空气通气管303和真空泵304;
所述加热温控系统200包括:圆底烧瓶测试室201、加热套管202、控温热电偶203和加热炉体2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77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