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3317.0 | 申请日: | 2012-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5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冉;赵英虎;高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冉 |
主分类号: | A23L1/308 | 分类号: | A23L1/308;A23L1/21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7038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薯 膳食 纤维 提取 方法 | ||
1.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包括:去除淀粉,酶解,离心和提取膳食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取膳食纤维包括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
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将酶解后的混合溶液经离心作用,将得到相互分离的沉淀和上清液,得到的沉淀用乙醇浸泡,再经过抽滤,将得到固体和滤液;所得到的固体即为不溶性膳食纤维;
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将上述过程得到的上清液和滤液,经水浴蒸发大部分的水分,然后在加入乙醇进行浸提,此时上清液和滤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在从上清液和滤液分离出絮状沉淀,所得到的絮状沉淀即为可溶性膳食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淀粉和酶解工艺之间,增加预处理工艺,添加NaOH溶液,搅拌均匀,并浸泡1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解具体为,加磷酸缓冲液调整pH,用α-淀粉酶水解、糖化酶酶解,再加入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并调pH,用胰蛋白酶酶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过程为:
第一步,甘薯粉制备:将新鲜甘薯洗净,切块,用小苏打水溶液浸泡30min,之后用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用清水洗涤2~5次,每次洗完用三层纱布过滤,得到新鲜甘薯渣,干燥后研磨制得甘薯粉。
第二步,预处理:取甘薯粉和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按重量份1∶10进行配比,并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浸泡1h,制得氢氧化钠与甘薯粉的混合溶液;
第三步,酶解:
a、在混合溶液中加入磷酸缓冲液,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到4.5~5.0左右,
b、在将a得到混合溶液,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向其中添加α-淀粉酶液,酶水解40min;灭酶;
c、在将b中用α-淀粉酶液酶水解过的混合溶液,在pH值为4.5~5.0,并且温度为60℃的条件下,向其中添加糖化酶液,水浴水解40min;灭酶;
d、将c中用糖化酶液水浴水解过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和NaOH,调节Ph至8,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向其中添加胰蛋白酶液,水浴水解40min;灭酶;
e、在将d中用胰蛋白酶液水浴水解过的混合溶液,在沸水浴中进行水浴5min,灭活所有酶;
第四步,提取膳食纤维:
f、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将第三步中经过沸水浴的混合溶液在经过离心机的离心作用下,将得到相互分离的沉淀和上清液,得到的沉淀用95%乙醇溶液浸泡2min,在转移到抽滤机上抽滤,将得到固体和滤液;所得到的固体即为不溶性膳食纤维;
g、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将F中得到的上清液和滤液,经水浴蒸发大部分的水分,然后在加入95%乙醇溶液按4∶1的比例进行浸提,此时上清液和滤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在将上清液和滤液经过离心机分离出絮状沉淀,所得到的絮状沉淀即为可溶性膳食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胰蛋白酶液为固体粉末的胰蛋白酶与水按0.5~0.7mL/g的比例配制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化酶液为固体粉末的糖化酶与水按4.0~5.0mL/g的比例配制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α-淀粉酶液为固体粉末的α-淀粉酶与水按1.0~1.4mL/g的比例配制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薯粉也可以用甘薯淀粉生产企业产生的副产物甘薯渣代替。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胰蛋白酶液、糖化酶液、α-淀粉酶液要置于4℃的温度条件下保存。
10.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甘薯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化酶用量为5.0mL/g,α-淀粉酶用量1.4mL/g,胰蛋白酶用量0.5mL/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冉,未经李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331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