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210400950.4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2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崔楠楠;王洪涛;周俊领;闫力欣;王如恩;张彤瑄;黄廷杰;安京燕;纪卫民;刘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0/02 | 分类号: | C08F10/02;C08F4/69;C08F4/646;C08F4/02;C08F4/6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郑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乙烯 聚合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乙烯均聚反应或乙烯与α-烯烃共聚反应的负载型催化剂组分,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将铬化合物、铝化合物和钛化合物负载于氧化物载体上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背景
乙烯聚合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膜制品用树脂材料,并且根据膜制方法和目的不同要求乙烯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具有较低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适用于通过注塑法膜制的制品。另一方面,具有较高分子量和宽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适用于通过吹塑或充气膜制法膜制的制品。在许多应用中(例如管材应用)还需要中至高分子量的聚乙烯,此类聚乙烯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乙烯聚合物可通过使用铬系催化剂来制备,这类催化剂组分组成一般包括载体、活性组分、有或没有助催化剂,其中载体为无机氧化物,活性组分为铬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助催化剂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本领域中,上述的催化剂通常称为Phillips催化剂。典型的实例包括采用铬酸盐浸渍在二氧化硅(硅胶)等载体上,得到的催化剂除去水分之后,再用干燥空气在400~1000℃温度下流化活化,将部分负载的铬原子转化为六价铬原子。该催化剂可在干燥空气中或惰性气体中存放。由于催化剂的各具体组分含量和制备方法各不相同,因而所得催化剂性能价格相差很大。
铬系催化剂的特点在于对于乙烯聚合中链增长和链转移具有不同的活性中心比率。该催化剂往往会产生短聚合物链并使共聚单体以高频率与短聚合物链相结合,由此得到的聚合物的各大分子之间存在不均匀分布的共聚单体和侧链。因此,制成的聚合物会呈宽分子量分布,这种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但是,该催化剂也往往具有诱导时间长、聚合活性低、产品熔融指数低、氢调性能不敏感等缺点。为了克服铬催化剂的这些缺点,陆续出现了许多改性的铬系催化剂。一般情况下,在催化剂组分制备前或制备过程中,加入一些可起到一定改性作用的化合物,如含有钛、氟、铝、镁、锆等元素的化合物,实现对铬催化剂或载体的化学改性,从而改善铬系催化剂的催化性能(Advances in catalyst 1985,33:47~98 M.P.McDaniel)。
中国专利CN1858072公开了一种负载型铬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主要是以二氧化硅做载体,先负载上钛组分,再负载铬组分的方法。具体地,通过非极性溶剂将硅胶浸渍钛酸异丙脂后,再浸渍醋酸铬或乙酰丙酮铬。所制得催化剂中钛含量在3%,铬含量为1%左右,催化剂有很强的氢调能力强,催化乙烯聚合可得到的聚合物MI达到1.5,聚合物剪切响应(HIMI/MI)低于53,适合生产薄膜管材等宽分子量的聚合物。
中国专利CN101343336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其采用氧化铝和三氯化铝的复合载体,并负载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活性成分。试图提高乙烯的聚合活性,调整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制备的聚乙烯树脂可以用来生产高性能聚乙烯管材、膜料等。
上述公开的催化剂体系虽然不同程度地改进了铬系催化剂的性能,但催化剂的聚合活性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制备方法。在用于乙烯聚合时不仅催化剂活性很高,同时所得的乙烯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熔融指数,适合做中空容器和薄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是以氧化物为载体,载体上负载有铬化合物、铝化合物、镁化合物和钛化合物的反应产物,以催化剂组分的总重量计,铬含量为0.1-8wt%,铝含量为0.1-10wt%,钛含量为0.1-12wt%,镁含量为0.1-12wt%;优选地,所述的铬含量为0.1~4.0wt%,铝含量为0.6~6.0wt%,钛含量为0.5~10wt%,镁含量为0.6~8.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09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ePub电子书的加载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