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射成型体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6581.6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东原武志;真壁芳树;中村直也;斋藤圭;石王敦;井之原雅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75/02 | 分类号: | C08G7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田欣;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射 成型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11月8日,申请号为200780102158.8,发明名称为“聚苯硫醚树脂的制造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融流动性优异,且金属含量、熔融时的挥发性成分的产生量少,成型稳定性、耐湿热性优异的聚苯硫醚树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苯硫醚(以下简称为PPS)树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阻挡性、耐化学性、电绝缘性、耐湿热性等适合作为工程塑料的性质,因而用于以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用为中心的各种电气·电子部件、机械部件和汽车部件、膜、纤维等中。
然而,由于PPS树脂因熔点较高而熔融加工温度较高,因此熔融加工时容易产生挥发性成分。特别是,为了使如同电气电子部件等那样要求电绝缘性的PPS树脂的金属含量降低,要对其进行酸处理。这样的PPS树脂有时会显著产生挥发成分,引起模具污染、模具开口堵塞,而导致成型不良,因而强烈希望降低挥发成分。虽然可以通过在熔点以下的温度下对PPS树脂进行热处理来降低所述挥发成分,但是过度的热处理会引起熔融粘度过度上升、生成凝胶化物,导致成型性变差等缺陷。本发明发现,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对酸处理后的PPS树脂进行热氧化处理,可以使金属含量减少,且在不会使所述熔融粘度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挥发性成分大幅度减少。
过去就对PPS树脂进行热氧化处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获得的挤出成型物:对PPS树脂实施熟化,使得聚合物粘度为5000~16000泊(500~1600Pa·s)(310℃、剪切速度为200/秒)的范围内、非牛顿系数n为1.5~2.1的范围内,然后将其熔融挤出。然而,如果将5000泊换算成熔体流动速率,则低于100g/10分钟,由于所述PPS树脂的熔融粘度过高,因而注射成型时的流动性显著变差,特别不适用于含有填料的PPS树脂组合物的注射成型。此外,该专利中所公开的PPS树脂的热氧化处理程度也比较大,如果热氧化处理程度过大,则气体减少效果饱和,另一方面,会出现熔融流动性降低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对重均分子量为30,000以上且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的粒状PPS树脂进行热氧化处理的方法。然而,如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那样,为了获得重均分子量为30,000以上、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的PPS树脂,需要特殊的聚合装置或粉碎,从而也增加成本,因此不是常规方法。而且,由于所述微细的PPS粒子不能顺利地加入到熔融混炼时的挤出机中,单位时间的熔融混炼挤出量少,因而在经济方面是不利的。
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公开了在低氧气气氛下使PPS树脂固化的方法,但是关于通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热氧化处理来同时实现优异的熔融流动性和低挥发成分化却没有任何记载。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聚合后的PPS树脂进行闪射回收,用130℃以上的热水洗涤,过滤,然后用酸性水溶液进行处理的方法。在本方法中,虽然确实可以减少离子性杂质、挥发性成分,但是在实施例中,由于在氮气气流下、在180℃下对干燥PPS进行处理4小时,因而挥发性成分的减少效果较低。
专利文献1:特开昭63-20782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2:特开平6-24807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3:特开平1-12132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4:特开2002-293934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获得熔融流动性优异,且金属含量、熔融时的挥发性成分的产生量少,成型稳定性、耐湿热性优异的PPS树脂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而实现的。
因此,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实施了酸处理的较低粘度PPS树脂较轻度地进行热氧化处理,来使熔融时的挥发性成分的产生量显著减少且使熔融流动性优异,而且使金属含量降低,由此来制造成型稳定性、耐湿热性优异的PPS树脂的方法,从而实现本发明。
即,本发明构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65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