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提升引擎节能减碳效率的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5321.7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温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温乐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C25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升 引擎 节能 效率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产生辅助燃料,进而加入汽车原本的燃料供应系统一起供应引擎汽缸,以节省原本燃料的使用量,提升燃料燃烧效率,达到节能减碳效果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油引擎或柴油引擎在运作时均会排放废气,严重污染大气,造成地球温室效应。柴油引擎在燃烧过程会产生各种气、液、固态污染物,另外也排放一氧化碳(CO)、硫氧化物(SOx)、二氧化碳(CO2)、及碳氢化合物(HC)等气状污染物,造成破坏臭氧层、引致酸雨、提升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如氮氧化物经形成硝酸则会产生酸雨,也会破坏臭氧层、与阳光作用产生光化烟雾;粒状污染物或黑烟中若含多环芳香烃(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或金属化合物则可能造成肺部、气管、呼吸道等病变。汽油引擎所产生的污染虽然没有柴油引擎那么明显,但仍然会排放碳氢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对于人体健康与环境仍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目前汽车工业界已不断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例如,在车辆引擎的排气管设置过滤系统,以过滤车辆引擎大量排放的废气;但是,仍然没有解决车辆必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的环保问题。又例如,目前汽车工业界正努力研发电动车、油电混合车或太阳能车,然而,因为电池技术一直无法突破,致使电池的蓄电量、充电速度、重量过重……等问题无法有效克服,致使电动车、油电混合车或太阳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至目前为止仍无法有效普及。
现在所使用的柴油、汽油引擎,其燃烧效率约只有15%至28%之间,由于燃烧的不完全而导致黑烟(CO)、悬浮粒子(PM2.5~PM10)、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味等有毒废气到处排放,不但影响居民健康,更是造成地球暖化及气候突变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车辆燃油的燃烧效率无法以简易的方式加以提升,以至于燃烧后排放的废气含有较高的污染成份,容易产生黑烟,以及无法进一步降低耗油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可提升引擎节能减碳效率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能够注入纯水的电解槽,该电解槽连接有一第一输气管与一第二输气管,该第一输气管连接一引擎的进气岐管,该第二输气管连接一燃料管,该燃料管连接所述引擎与一燃料箱,该电解槽被供应电流后将已注入电解槽内的纯水电解成氢气与氧气,该氧气经由该第一输气管被输送至该进气岐管进入所述引擎内,该氢气经由该第二输气管进入该燃料管路和燃料混合,进而和燃料一起供应至所述引擎内,使该氢气与氧气依预先设定的比例在引擎内燃烧。
其中,所述第一输气管与第二输气管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节流阀与一第二节流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可提升引擎节能减碳效率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能够注入纯水的电解槽,该电解槽连接有一第一输气管与一第二输气管,该第一输气管与第二输气管均连接一引擎的进气岐管,一连接燃料箱的燃料管连接所述引擎,该电解槽被供应电流后将已注入电解槽内的纯水电解成氢气与氧气,该氧气与氢气分别经由该第一输气管与第二输气管被输送至该进气岐管,并依预先设定的比例混合后输送进入引擎内燃烧。
其中:所述第一输气管与第二输气管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节流阀与一第二节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将纯氧气体持续导入进气岐管时,立可快速提升进入空气中的含氧气量,同时相对的可减少进入空气中的含氮气量,因氧气增加而氮气同时减少的空气进入汽缸中燃烧时,立即可提升引擎的燃烧效率,增强马力,达到省油的效果,又可清除汽缸内的积碳,降低因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黑烟臭味(SOOT)、多环芳香烃(PAHS)等碳氢化合物(HC),与一氧化碳(CO)等有毒气体,及PM2.5、PM10等悬浮污染物粒子,同时又因所含氮气的减少,进而又可达到降低氮氧化物(Nox)的形成,避免大气持续受到光化学污染的伤害(光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温乐,未经陈温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53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