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车辆电力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8643.9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9/00 | 分类号: | B60L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车辆 电力 转换器 | ||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车辆电力转换器。
2.背景技术
电力转换器常规地被结合在例如车辆的铁路车辆车体中。电力转换器配备有逆变器和转换器,用于将从集电弓架上提供的高架电线电力转换至预定AC电源。铁路车辆驱动马达受控于此AC电源(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87711)。
这样的常规电力转换器参考图11和12来进行描述。
图11是常规电力转换器的平面截面图。附图标记101代表壳体(电力转换器)、102代表电力转换单元、103代表电组件组、104代表鼓风机、且105代表固定板。
壳体101的形状为长方体。由转换器和逆变器构成的电力转换单元102被置于外壳101中心附近。电组件组103被置于电力转换单元102的两个侧面,从而夹持电力转换单元102。鼓风机104被安装在壳体101的正面。L-型固定板105被焊接至壳体101的四个隅角部。
从集电弓架提供的高架电线电力通过电力转换单元102被转换至预定AC电源。由于电力转换单元102产生热量,外部空气从壳体101的背面侧引入并由鼓风机104发射至壳体101的正面侧,从而通过空气的强迫通风来冷却电力转换单元102。如下文所述,通过螺钉等紧固固定板105,壳体101被附连至铁路车辆车体。
图12是常规电力转换器的侧视图。在该图中,壳体(电力转换器)101被悬垂于铁路车辆车体。附图标记106代表螺钉、109代表螺母、107代表支架、且108代表铁路车辆车体。
L-型支架107被设置于位于铁路车辆车体108的底板之下的四个部分的每一个,从而面对壳体101的固定板105。通过螺钉106和螺母109,支架107和固定板105分别被紧固并被固定至彼此。结果,壳体101被悬垂在铁路车辆车体108的底板之下。
常规车辆电力转换器具有如下问题。
由于常规车辆电力转换器经受由于振动引起的冲击,壳体(电力转换器)和铁路车辆本体需要被固定至彼此。然而,由于铁路车辆底板下用于安装壳体的有限空间,外壳需要较小。另外,由于节省在维护与检查该电力转换器的电力并用于改进维护与检查电力转换器的可使用性的要求,该壳体需要较轻。
然而,在常规车辆电力转换器中,为了增加壳体与铁路车辆车体之间的被固定部分的强度,用于构建包括铁路车辆车体和固定部分的整个壳体的金属片需要加厚,这增加了整个壳体的质量。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壳体质量的目的减薄壳体的金属片会降低被固定部分的强度。
为上述问题而设计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铁路车辆车体与铁路车辆电力转换器之间的被固定部分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铁路车辆电力转换器,其由壳体构成,该壳体以悬垂于铁路车辆底板之下的方式固定至铁路车辆,且在壳体内具有用于存储长方体电力转换单元的存储空间,其中该铁路车辆电力转换器具有:分别设置在壳体外部正面和外部背面的上端部处且固定于铁路车辆的底板之下的L-型第一和第二固定部件、设置于该壳体的外部正面上的第一固定部件由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加固部件加固,该第一加固部件是长度与该壳体的较短方向长度相同的C形槽钢,且该第一加固部件被附连至该外壳的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侧面之后的内部上端隅角部,且此外该第一加固部件的两个边缘沿该较短方向弯折至少一次,且设置于该壳体的外部背面上的第二固定部件由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二加固部件加固,该第二加固部件是长度与该壳体的较短方向长度相同的C形槽钢,且该第二加固部件被附连至该外壳的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侧面之后的内部上端隅角部,且此外该第二加固部件的两个边缘沿该较短方向弯折至少一次。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配置中,L-型第三固定部件被设置在壳体的外部侧面的上端部且固定在铁路车辆的底板之下,其中该第三固定部件由设置在该外壳内的第三加固部件加固,该第三加固部件是长度与该壳体的较长方向长度相同的C形槽钢,且该第三加固部件被附连至设置有所述第三固定部件的壳体的侧面之后的内部上端隅角部,且此外该第三加固部件的两个边缘沿该较长方向弯折至少一次。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配置中,L形第三和第四固定部件设置在该壳体的外部侧面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的上端部,且固定在所述铁路车辆的底板之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86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