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消隙的变齿厚齿轮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4456.3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8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57/12 | 分类号: | F16H57/12;F16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控消隙 变齿厚 齿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齿厚齿轮啮合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外力进行消隙的变齿厚齿轮啮合副。
背景技术
齿轮传动用于两轴之间运动和力的传递,与其他机械传动方式相比较,齿轮传动运动平稳、结构紧凑、噪声较小、传动效率也比较高,在各种机器和仪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高品质要求,特别是精密传动的发展中,对传动精度和齿侧间隙的调节和控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齿轮传动影响精度的主要是侧隙;现有技术在精密齿轮传动中,为了实现无侧隙传动和调整啮合侧隙,常用的调隙方式有:偏心轴套调整中心距法、弹簧力偏置法、弹簧加载的剪式齿轮、双电机驱动的双传动链消隙法、辅助力矩电机加载法等,上述调隙的方式或者存在结构和装配比较复杂,仅实用于小功率的系统,往往只能消除一定的常值回差的缺点;或者存在占用空间大和浪费驱动能源的缺点;比如双电机驱动的双传动链消隙法和辅助力矩电机加载法两种方式引入了电机进行调隙,调隙效果相对比较理想,但是成本较高,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双电机驱动的双传动消隙法占用空间比较大,且对控制的同步性要求很高,且增加了驱动能源。
较为简单的方法为采用变齿厚圆柱齿轮加上弹簧调隙等的方法,通过弹簧的预紧力使齿轮有一定轴向移动,消除齿侧间隙,这就对齿轮的加工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对弹簧预紧力大小的调节较为困难。
因此,需要一种变齿厚齿轮啮合副的调隙方式,能够实时消除或减小齿侧隙及回差,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消除侧隙的机械力,减小换向中的传动误差,使操作和控制更为简单和快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电控消隙的变齿厚齿轮副,能够实时消除或减小齿侧隙及回差,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消除侧隙的机械力,减小换向中的传动误差,使操作和控制更为简单和快速。
本发明的电控消隙的变齿厚齿轮副,包括变齿厚齿轮Ⅰ、与变齿厚齿轮Ⅰ啮合的变齿厚齿轮Ⅱ和电控消隙系统,所述电控消隙系统至少包括对变齿厚齿轮Ⅰ或/和变齿厚齿轮Ⅱ施加调隙轴向机械力的电控动力设备,所述调隙轴向机械力的方向为在变齿厚齿轮Ⅰ和变齿厚齿轮Ⅱ之间消除侧隙的方向。
进一步,所述电控消隙系统还包括:
力传感器,用于采集调隙轴向机械力的数据;
控制器,用于接收力传感器的调隙轴向机械力数值并根据该数据信息向电控动力设备发出命令信号;
进一步,变齿厚齿轮Ⅰ或/和变齿厚齿轮Ⅱ设有与调隙轴向机械力方向相反的预紧力;
进一步,所述电控动力设备设有用于施加调隙轴向机械力的轴向往复动力输出端,所述力传感器设置于该往复动力动力输出端;
进一步,所述电控动力设备的轴向往复动力输出端通过平面滚动轴承对变齿厚齿轮Ⅰ或/和变齿厚齿轮Ⅱ施加调隙轴向机械力;
进一步,变齿厚齿轮Ⅰ或/和变齿厚齿轮Ⅱ通过压缩弹簧施加与调隙轴向机械力方向相反的预紧力;
进一步,所述调隙轴向机械力和预紧力仅施加于变齿厚齿轮Ⅰ,所述变齿厚齿轮Ⅱ为内齿轮,所述变齿厚齿轮Ⅰ为外齿轮且与变齿厚齿轮Ⅱ少齿差啮合;
进一步,所述调隙轴向机械力和预紧力仅施加于变齿厚齿轮Ⅰ,所述变齿厚齿轮Ⅰ和变齿厚齿轮Ⅱ形成柱状齿轮啮合副或锥齿轮啮合副;
进一步,所述电控动力设备包括伺服电机和用于接收伺服电机的旋转动力并转化为调隙轴向机械力的动力输出组件;电控消隙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接收伺服电机的数据并计算出调隙轴向机械力数值,根据调隙轴向机械力数值向电控动力设备发出命令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电控消隙的变齿厚齿轮副,采用对变齿厚齿轮啮合副电控施加调隙轴向机械力的结构,根据变齿厚齿轮齿厚沿轴向变化的特点,通过轴向移动即可调节齿侧间隙,电控调节装置给变齿厚齿轮一定的轴向推力,推动变齿厚齿轮轴向运动,且利用电控实现对轴向位移的实时控制,从而根据调隙要求实时调节齿隙的大小,响应迅速,提高传动精度,与现有的双电机双向传动链消隙的方法相比,体积比较小,结构相对简单,控制的同步性要求也比较低,成本相对较低,装配要求也比较易于实现,能够实时消除或减小齿侧隙及回差,减小换向中的传动误差,使操作和控制更为简单和快速;在对整体结构要求比较高的场合,有着更高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结构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44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