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4347.1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4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林;俞菊华;唐永凯;李红霞;徐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别 奥利亚 罗非鱼 罗罗 及其 杂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分子标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
背景技术
罗非鱼(Tilapia)原产于非洲,该鱼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主要养殖的罗非鱼品种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和奥尼杂交罗非鱼等。由于不同品种的罗非鱼有很大的形态特征重叠,这使形态上鉴别不同罗非鱼品种非常困难。另外,罗非鱼品种间很容易杂交,且杂种可育,杂交种形态又与亲本很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罗非鱼种质混杂,导致优良经济性状退化,这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在DNA水平上寻找不同罗非鱼品种的差异,可以快速、准确鉴别不同罗非鱼品种,为罗非鱼的品种鉴定、种质保护等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在罗非鱼种质鉴定、保种和选育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待鉴别的罗非鱼的血液、鳍条或其他组织样品,采用DNA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
(2)用步骤(1)获得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对步骤(2)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
(4)根据PCR的电泳检测结果,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鱼:尼罗罗非鱼电泳检测结果有1条178bp的条带,奥利亚罗非鱼有1条187bp的条带,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杂交鱼有2条条带,分别为178bp和187bp。
步骤(2)中,PCR扩增采用的正义引物序列为:5′AATAAAACAGTTGATGGTGA 3′,反义引物为:5′ AAATGAAGAAACGCCCTCTT 3′。PCR体系总体积20 μL,其中含10×反应缓冲液2 μL,Mg2+ 2 mmol/L,dNTP 200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2μmol/L,Taq酶0.5U,DNA模板 100 ng~200 ng,用灭菌双蒸馏水补足体积。PCR反应条件为:94℃ 2min;94℃ 50s,50℃退火 50s,72℃ 50min,30个循环;72℃ 延伸5 min,4℃保存。
步骤(3)中,电泳检测的方法可采用8.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离,银染法染色后,拍照记录电泳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运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以在分子水平快速准确地同时将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区别开来。
附图说明
图1为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两者的杂交鱼PCR电泳检测结果,
其中M:分子量标准
1-8:奥尼罗非鱼
9-14: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15-20: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21-28:尼罗罗非鱼;
图2为待检奥利亚罗非鱼PCR电泳检测结果,
其中M:分子量标准
1-36:待检奥尼罗非鱼
37-39: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图3为待检尼罗罗非鱼PCR电泳检测结果,
其中M:分子量标准
1-36:待检尼罗罗非鱼
37-39: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中基因组DNA参照文献提取(萨姆布鲁克J,拉塞尔D W著. 分子克隆试验指南 [M]. 3版.黄培堂,王嘉玺,朱厚础,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63-471)。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4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