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9829.8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3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匠;岩崎正明;泷本章一;永坂庄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器 润滑油 供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将润滑油从配置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润滑油导入路供给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以手排档变速箱(MT)为代表的各种变速器中,将壳体内的润滑油供给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或齿轮等。作为这样的润滑油的供给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将润滑油从配置于壳体的内表面侧的润滑油导入路供给到旋转轴内的润滑油供给孔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轴端的开口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从润滑油导入路导入的润滑油向润滑油供给孔引导的引导部件(引导板)。引导部件由夹设在壳体的内表面与旋转轴的轴端之间的板状的板部、和圆筒状的管部构成,该圆筒状的管部从板部的中心突出并插入到旋转轴的端部开口。并且,通过引导部件的管部而被导入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从形成于润滑油供给孔的供给口被供给到旋转轴上的齿轮的轴承部或同步啮合机构等的被润滑部。
但是,由于变速器的旋转轴高速旋转,因此在引导部件的管部的外周面与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因此,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该间隙而从旋转轴的开口端向外漏出,因此存在对被润滑部供给的润滑油供给量減少这样的问题。
因此存在下述这样的结构:使具有小径孔的塞柱部件(油浴塞柱)与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端嵌合,并使引导部件的管部通过该塞柱部件的小径孔而突出,从而将润滑油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内。在该结构中,利用塞柱部件将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拦截,能够使润滑油的泄漏量减少。
可是,在使用上述塞柱部件的结构中,需要将塞柱部件作为另一部件来设置,并且,需要将塞柱部件圧入并组装至旋转轴的端部的工序。因此,存在会导致变速器的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另外,压入到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端的塞柱部件在旋转轴旋转时受到轴承的径向载荷,因此可能从开口端脱落。
另外,在具有上述那样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变速器中,利用簧环等弹性金属制的环状卡定件将支承旋转轴的轴承卡定在壳体内。并且构成为,在壳体设有用于进行该簧环的安装和拆卸的调节孔,经由该调节孔从壳体的外侧调节簧环的直径,由此将轴承卡定在壳体内。
但是,在具备上述引导部件的情况下,如果引导部件的板部的直径尺寸较大,则簧环的端部会被板部的外周缘隐藏,可能难以进行从调节孔调节簧环的端部的作业。关于这一点,如果将板部的直径尺寸设定为比轴承的外径小的尺寸,则簧环的端部就不会被板部隐藏。可是,引导部件的板部是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划分上述润滑油导入路的部分。因此,需要使板部的外径端延伸至润滑油导入路的下端部,以便将润滑油储存于润滑油导入路,从而难以缩小板部的直径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利用将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的简单结构,将润滑油从引导部件与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之间的间隙泄漏的泄漏量抑制得较少,由此能够增加旋转轴内的润滑油量,并且,能够实现将引导部件和轴承组装到壳体内的作业的容易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具备:变速器(1)的壳体(5);旋转轴(12),其端部(12a)经由轴承(73)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壳体(5)内;中空的润滑油供给孔(71),其从设于端部(12a)的开口部(72)沿轴向在旋转轴(12)内延伸;供给口(71a),其从该润滑油供给孔(71)朝向径向外侧开口于旋转轴(12)的外周面;紧固件(75),其紧固于开口部(72),从而将轴承(73)安装于旋转轴(12)的端部(12a);以及引导部件(77),其将从润滑油导入路(33)导入的润滑油从开口部(72)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该润滑油导入路(33)沿着壳体(5)的内表面(5a)配置,紧固件(75)具有:头部(75a),其将轴承(73)卡定;轴部(75b),其与旋转轴(12)的开口部(72)螺合;以及中空部(75c),其由贯穿头部(75a)和轴部(75b)并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引导部件(77)具有:板状的板部(78),其设置在壳体(5)的内表面(5a)与旋转轴(12)的端部(12a)及轴承(73)之间;和筒状的管部(79),其一体地形成于板部(78),管部(79)配置在紧固件(75)的中空部(75c)内,该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比轴部(75b)的末端(75d)接近旋转轴(12)的端部(12a)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9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定位基座
- 下一篇:一种用于悬索桥主缆索股架设多功能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