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9523.8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9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黄仁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仁虎 |
主分类号: | B25B21/02 | 分类号: | B25B21/02;B25F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扳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俗称风炮)的主要结构是由气动马达与打击部件构成。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708601A,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气动扳手,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有传动轴、与传动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气动转子,传动轴外设置的与气动转子啮合传动的捶打室壳体及前护套,捶打室壳体内通过固定销固定有捶打块。这类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动力来源是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当压缩空气带动气动马达转动后,气动马达再带动相连接的打击部位进行类似锤打的运动,在每一次敲击之后,把螺丝拧紧或者卸下来;其输出的扭力是不连续的扭力。这类结构的大扭力气扳机主要缺点是重量重、耗气量大,即耗能大;并且冲击力也大,容易损坏螺丝。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目前一些发明人对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进行了改进,制作出一种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该扳机将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打击部位用减速器代替;也就是说,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的主要结构是由气动马达与减速器部件构成。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通过减速器将气动马达的输出扭力放大,实现大扭力输出;并且使扭力连续输出。这类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与上述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具有重量轻、耗气量少,即耗能小的优点;并且由于其输出扭力为连续扭力,且其输出转速很低,因而其冲击力极小;但由于其通过减速器实现大扭力输出是以极大的减小输出转速为代价的,虽然这样极大的减小了冲击力,但这使得这类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的输出转速很低,导致大扭力气扳机的工作效率极大的降低。
进一步的,为了使大扭力气扳机具有足够的输出转速和输出扭力的同时,减小扳机的重量轻、耗气量,并降低对螺栓的冲击力;一些发明人提出将打击部位和减速器结合使用,即在现有的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的打击部位的前部加装一个减速器,并通过连接轴连接打击部位的输出端与减速器的输入端。该扳机的理论工作机理是:马达连续输出的扭矩首先通过打击部位进行第一次放大;接着第一次放大后的输出扭力通过连接轴传送到减速器上,通过减速器进行二次放大;这样该扳机与上述冲击式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可以有效的减小马达的型号,降低马达的重量和耗气量;同时该扳机与由气动马达与无冲击大扭力气扳机相比,在相同扭力输出的情况下,其可以有效减小减速器的速比,增大扳机输出转速,进而有效提高扳机工作效率。这类在现有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而形成的扳机在理论上视乎可行;但通过实际使用的验证,在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扳机实际输出的扭力不仅没有被减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装减速器前的输出扭力更小;这也就是目前现有的扳机中为何一直没有出现这类在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而形成的新型扳机的原因。为何在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不能达到理论分析的效果,其原因在于:由于打击部位输出的扭力是不连续的,其相邻两次的输出扭力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并且由于打击部位转速很快,打击部位每一次的输出扭力所持续的时间很短暂;而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间隙;这就使得打击部位输出的打击力,即输出扭力传递到减速器上后,首先需要克服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而由于打击部位每一次输出的打击力所持续的时间很短;这就可能造成打击部位前一次输出的打击力,还未由减速器传送至扳机输出终端时,此次打击部位输出的打击力就已经结束;而打击部位下一次输出的打击力又还没跟上,此时减速器内部结构在作用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减速器内部结构之间的间隙将重新产生;这就导致了打击部位每一次输出的打击力,即输出扭力传递到减速器上后,都需要克服减速器的各部件之间存在的间隙;因而在现有的扳机的打击部位前加装减速器后,扳机实际输出的扭力不仅没有被减速器放大,反而比未加装减速器前的输出扭力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仁虎,未经黄仁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9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