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羧酸酯加氢催化剂及制备环己醇和乙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463.6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7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温朗友;宗保宁;慕旭宏;杨克勇;郜亮;俞芳;董明会;喻惠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0 | 分类号: | B01J23/80;B01J23/83;B01J23/835;C07C29/149;C07C31/08;C07C3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羧酸 加氢 催化剂 制备 醇和 乙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羧酸酯加氢催化剂及制备环己醇和乙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己醇和乙醇都是重要的化学原料和溶剂。环己醇主要用于生产尼龙6、尼龙66等,而乙醇是合成酯类等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还广泛用作汽油的燃料添加剂。
工业上,环己醇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环己烷空气氧化法、苯酚加氢法和环己烯水合法。环己烷空气氧化法,因为选择性差,产生大量副产物,产品收率低,并产生大量废碱液,而备受业界诟病。苯酚加氢法是生产环己醇较为清洁的技术路线,并具有工艺流程短、产品纯度高、质量好等优点,但由于苯酚短缺、价格昂贵,因此工业应用受到限制。环己烯水合法是一条较新的环己醇生产路线,此法反应选择性高,过程几乎没有三废排放,但存在水合反应转化率很低、对环己烯纯度要求较高等不足。
乙醇的传统生产方法是发酵法和乙烯水合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不足,粮食发酵法制乙醇“与口争粮”,不符合我国国情,且发酵工艺污染较为严重。乙烯水合法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且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乙烯价格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影响很大。因此,开发新的乙醇合成路线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CN86105765A提出一种通过羧酸酯加氢制备醇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有还原活化的固体含铜催化剂的存在下,于高温、常压或高压下将羧酸酯加氢,该催化剂除铜之外还含有镁,镧系金属或锕系金属中的至少一种。催化剂在还原活化之前用以下通式表示:CuaM1M2bAcOx,M1是镁,镧系金属或锕系金属中的至少一种,M2选自Ca,Mo,Rh,Pt,Cr,Zn,Al,T i,V,Ru,Re,Pd,Ag和Au;A为一种碱金属;a为0.1~4;b为0~1.0;C为0~0.5;x为能满足其它元素对氧总价数要求的数字。该催化剂中的碱金属是一种选择组分,其通过碱金属盐的形式引入催化剂。该方法和催化剂所适用的羧酸酯为C1-C24的无环一元或二元、饱和或不饱和、直链或支链羧酸酯,没有涉及像环己醇这样的环烷醇的生产。
CN1075048C提出一种羧酸酯直接氢化的方法和催化剂,包括使一种或多种酯与氢在下述催化剂存在下接触和反应,该催化剂含有一种铜化合物、一种锌化合物和至少一种选自铝、锆、镁、一种稀土元素的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作为其组分,通过将这些催化剂组分在200至小于400℃的温度范围内焙烧制得该催化剂,该方法是在液相下,在170~250℃和20.7~138巴表压下进行的。该方法和催化剂所适用的羧酸酯是通过天然油的酯交换制得的C6~C22二甲酯、C6~C66天然甘油三酯或为天然甘油三酯作酯交换制得的C6~C44化合物。
US4939307提出一种酯加氢制醇的工艺。将通式为R1-CO-OR2或R4O-CO-R3-CO-OR2(其中R1为H或C1~C20烃基,R2和R4为C1~C20烃基,R3为-(CH2)n-基团,n=1~10)的酯与H2和CO混合气,在30~150℃,5~100巴压力下进行加氢反应生成醇,其催化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一种周期表中VIII族金属离子化合物;(b)一种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醇盐;(c)一种醇。
US4113662及USP4149021公开了一种酯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由钴、锌、铜的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组成。
US4611085公开了一种C1~C20羧酸酯气相加氢制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由一种VIII族元素、一种助剂和炭载体组成,其中所述的VIII族元素包括Ru、Ni、Rh,助剂包括IA(除Li外)、I IA族(Be和Mg除外)、镧系和锕系元素,炭载体的BET比表面积大于100m2/g。加氢反应在100~400℃,气体空速100~120000h-1条件下进行。该催化剂中的碱金属是以碱金属盐的形式引入的,如碱金属的硝酸盐、碳酸盐或乙酸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4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