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苦荞杂粮饮料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1960.7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0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严俊波;康建平;岳晓敏;林小川;褚翠蓉;陈蓉;王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玖玖爱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17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粮 饮料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苦荞杂粮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型杂粮饮料的开发是未来饮料发展的趋势,是解决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膳食营养失衡的途径之一。
苦荞是谷类作物中唯一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的作物,其七大营养素包括:生物类黄酮、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淀粉、维生素、纤维素、脂肪和蛋白质。苦荞中生物类黄酮的主要成份是芦丁,又名维生素P,有降血糖、尿糖、血脂、益气提神的作用,而芦丁在其它谷物中几乎没有。苦荞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极高,亚油酸是人体最重要的脂肪酸,体内不能合成,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是被公认的唯一的必需脂肪酸,具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性肥胖症。苦荞中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及含量,使其具有独特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它含有19种天然氨基酸,富含精氨酸和组氨酸,特别含有一般植物如小麦、稻米所缺少的赖氨酸,并且苦荞蛋白,有近三分之一为清理蛋白,可清理体内毒素和异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已将苦荞归到“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 之列,专家预言苦荞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重要食物资源。
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其招牌营养素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优,是较受现代人欢迎的食物之一。在《时代》杂志评出的十大健康食品中,燕麦名列第五。燕麦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较高,此外燕麦中还含磷、铁、钙、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等元素,更有谷类粮食中缺少的皂甙。同时燕麦中富含可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能大量吸收人体内的胆固醇并排出体外,这正符合现代所倡导的“食不厌粗”的饮食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生产方法简单,既留了苦荞、燕麦中的营养成分,又将苦荞与燕麦等杂粮的滋味和香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苦荞杂粮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苦荞杂粮饮料,它包含以下组分,且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苦荞 3~6%,
燕麦 2~5%,
木糖醇 0.5~1.5%,
三氯蔗糖0.011~0.0125%
稳定剂 0.05~0.25%,
其余为纯净水。
所述的稳定剂包括蔗糖脂肪酸酯、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且重量比蔗糖脂肪酸酯: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羧甲基纤维素钠=1:1.5~3.0:2.0~3.5:3.0~5.0。
所述的一种苦荞杂粮饮料的生产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S1、苦荞汁制备:按配方称取苦荞,将苦荞在温度120~130℃下烘烤10~15min,然后按重量比为苦荞:纯净水=1:5~10的比例在85~95℃下萃取2~3次,每次10~20min,200目滤网过滤得苦荞汁;
S2、燕麦汁制备,其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按配方称取燕麦,将燕麦和纯净水按重量比1:8~15的比例磨浆后,用80目筛粗滤去除麸皮和残渣,按5~8U/g绝干淀粉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升温至90~94℃,保温10~20分钟,然后煮沸灭酶5min;
S22、降温至53~54℃,调pH4.0~4.5,按240U/g绝干淀粉加入糖化酶,按100U/g纤维素加入纤维素酶,在50~52℃下酶解至与碘液反应无蓝色,煮沸灭酶5min;
S23、将酶解液用200目滤网过滤得燕麦汁;
S3、调配:将苦荞汁与燕麦汁混合,将按配方称取的稳定剂加入苦荞汁与燕麦汁的混合液中,用胶体磨磨成细腻浆状,然后与按配方称取的木糖醇、三氯蔗糖混合均匀,补足纯净水,充分搅拌均匀;
S4、均质:升温至料液温度大于75℃,均质压力为25~45MPa;
S5、杀菌:120~125℃,杀菌时间:15~30min。
所述的均质操作包括两次,第一次均质压力40~45MPa,第二次均质压力25~30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玖玖爱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玖玖爱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19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