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7259.8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2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郝兰众;吴志鹏;李言荣;张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1/083 | 分类号: | H01L41/083;H01L4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刘勋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缓冲 半导体 集成 器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材料和异质结构半导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其具有的优良铁电、压电、表面声波及非线性光学等性能,铌酸锂(LiNbO3或LN)晶体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材料之一。随着微电子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对LN材料的研究逐渐由单晶块材向薄膜化方向发展。其中,相对其它铁电薄膜材料,LN与Si半导体之间的界面具有更低的界面态密度。因此,有效实现LN多功能薄膜与Si半导体的集成将大大有利于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子器件。LN材料具有多种取向的晶格结构,但C轴或(006)LN薄膜最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C轴的LN薄膜具有最大的极化和压电性能。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晶格结构差异,在Si表面直接生长具有C轴取向的LN薄膜是非常困难的。在此种条件下,合适的缓冲层的引入是Si半导体表面生长C轴LN薄膜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相关报道中,多种缓冲层材料已被用于制备C轴LN薄膜,包括MgO、SiO2、Si3N4、ZnO等。在这些缓冲层材料中,ZnO更为理想。与其它缓冲层材料相比较,通过ZnO层的缓冲作用,获得C轴LN薄膜的沉积温度更低。较低的生长温度可以有效地降低LN薄膜中的Li空位缺陷浓度和界面扩散等。已有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轴LN薄膜的生长及LN薄膜单一材料的性质方面。目前,具有缓冲层厚度调制电学性能的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报道。该集成器件结构在研制新型微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基片和铁电薄膜,衬底基片和铁电薄膜之间设置有纳米缓冲层。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衬底基片为n-Si单晶基片,其晶格取向为(100)或(111)。所述缓冲层为ZnO或者金属元素掺杂ZnO材料,其晶格取向为(002)。所述铁电薄膜的材料为LiNbO3(LN)或者掺杂Mg原子的LN材料。
所述纳米缓冲层的厚度为100nm以下。
本发明还提供前述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清洗基片;
(2)高真空和沉积温度条件下,基片的热处理;
(3)在真空环境下,通过脉冲激光剥离ZnO产生等离子体,在基片上沉积,获得ZnO缓冲层至第一预定厚度;
(4)在氧气环境下继续沉积ZnO缓冲层至第二预定厚度;
(5)在高氧条件下,对ZnO缓冲层进行原位退火处理;
(6)通过脉冲激光沉积LN铁电薄膜;
(7)在高氧条件下,将基片温度降至100℃以下。
所述步骤(2)中,在5×10-4Pa的真空度下将Si单晶基片加热至沉积温度600℃,并对基片烘烤30分钟,烘烤过程中,生长室真空度保持在高真空条件5×10-4Pa。
所述步骤(3)中,第一预定厚度小于5纳米;步骤(4)中,第二预定厚度为0~100纳米。
所述步骤(4)的氧气环境为10~20Pa的氧气,步骤(5)和(7)的氧气环境为1×105Pa的氧气。
所述步骤(6)中,氧气压为20Pa;沉积温度为550℃。
本发明的性能具体表现出如下三点特征:(1)随着ZnO缓冲层厚度的增加,LN/ZnO/n-Si异质结电学性能的主导界面由LN/Si转变为LN/ZnO;(2)随着ZnO缓冲层的改变,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所制备异质结中的n-Si衬底表现出不同的载流子变化特征;(3)由于LN薄膜中铁电极化对Si基片中载流子的调制效应,具有不同ZnO缓冲层厚度的异质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电容-电压回线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集成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不同缓冲层厚度的LN/ZnO/Si集成结构的X射线衍射θ-2θ扫描图,(a)dZnO=0nm;(b)dZnO=15nm;(c)(a)dZnO=45nm;(d)dZnO=100nm。
图3为所制备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的极化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72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供行驶建议的方法、导航仪
- 下一篇:一种汽车拆装用移动式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