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9090.1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4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淑兰;王毅飞;辛丕明;宗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3/225 | 分类号: | C07C43/225;C07C4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乙氧基苯氧基 乙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及化工领域,涉及到一种中间体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制备及纯化工艺,特别涉及利用酸碱反萃法和重结晶法纯化该中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作为一种中间体,可以用于制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药物盐酸坦索罗辛的制备。盐酸坦索罗辛由日本山之内制药研发成功,1992年7月获FDA批准上市,商品名Harnal(哈乐)。此后与勃林格殷格翰、雅培公司共同销售盐酸坦索罗辛,于1997年获FDA批准,商品名Flomax。该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一线药物。
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卤代物是盐酸坦索罗辛的关键中间体,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有如下常用的几种制备方法:
(1)邻乙氧基苯酚的制备
(a)在氢氧化钠碱液中以PEG-400作相转移催化剂,邻苯二酚与溴乙烷反应合成邻乙氧基苯酚,其中环己烷作为反应溶剂
(b)反应过程类似方法(a),不同的是溴乙烷变为氯乙烷;
(c)在氢氧化钠碱液中以正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邻苯二酚与硫酸二乙酯反应合成邻乙氧基苯酚。
(2)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取代物的制备
(a)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氯的制备
在氢氧化钠碱液中以正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邻苯二酚与1,2-二氯乙烷反应合成邻乙氧基苯酚;
(b)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制备
反应过程类似方法(a),不同的是溴乙烷变为氯乙烷。
(c)2-乙氧基苯乙基-4-甲基苯基磺酸的制备
在氢氧化钠碱液中,邻苯二酚与2-氯乙醇反应合成2-(2-乙氧基苯基)乙醇,然后在三乙胺充当缚酸剂,二氯甲烷为溶剂,2-(2-乙氧基苯基)乙醇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2-乙氧基苯乙基-4-甲基苯基磺酸。
在第一步反应中,我们通过对文献报道的3种邻乙氧基苯酚合成方法进行多次尝试,发现这3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邻乙氧基苯酚均存在纯度及收率不高的问题,而且方法(a)及(b)所得邻乙氧基苯酚的收率较方法(c)要低。通过分析发现,文献报道的这3种方法后处理过程基本相似:反应完毕后,调pH值至酸性,有机溶剂萃取,溶剂蒸干即得产品,有报道产品再进行减压蒸馏对之进行进一步纯化;这样的后处理操作导致存在单双醚化产物(单醚化产物邻乙氧基苯酚与双醚化产物1,2-二乙氧基苯,二者沸点相似,前者沸点为216-217℃,后者沸点为218-220℃,采取减压蒸馏的方法不易将二者分离)。
在第二步反应中,由于方法(c)较方法(a)及(b)繁琐,我们主要通过对文献报道的方法(a)及(b)进行多次尝试,发现方法(b)收率较高,但该方法的后处理过程为减压蒸馏,繁琐的操作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反应步骤简单、后处理纯化简便、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盐酸坦索罗辛关键中间体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盐酸坦索罗辛合成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应步骤简单、后处理纯化简便、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盐酸坦索罗辛关键中间体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邻苯二酚与硫酸二乙酯在碱性催化剂及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下反应得到邻乙氧基苯酚粗品:
(2)邻乙氧基苯酚的纯化:
通过酸碱反萃法的后处理方法对邻乙氧基苯酚粗品进行纯化;
(3)邻乙氧基苯酚与1,2-二溴乙烷在碱性催化剂及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下反应得到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粗品:
(4)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的精制:
通过重结晶方法对2-(2-乙氧基苯氧基)乙基溴粗品进行精制。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及(3)中,所述反应溶剂为水或甲苯,优选为水;碱性催化剂均为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氢氧化钾水溶液,优选为氢氧化钠水溶液;相转移催化剂均为四丁基溴化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90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品冷却器动密封组件
- 下一篇:内燃机活塞的刮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