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车装置及落车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5315.6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9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昌崇;朱军;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0 | 分类号: | B62D6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21219 | 代理人: | 王发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标准 轨距 机车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车落车工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车生产过程中,通常我们把组装好的机车车体坐落到转向架上的工序称为机车的落车工序,它是机车装配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虽然多数国家的铁轨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但仍有些国家的采用其它轨距,如有1000mm、1067mm、1600mm、1676mm等,以下简称非标准轨距。我国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尺寸,所以在机车装配的落车工序中,如何在组装厂房内的标准轨距上实现非标准轨距机车的落车工序就是为这些国家生产非标准轨距机车的难题。
目前我国在进行非标准轨距机车的落车工序时,只能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利用运送车体的标准轨距的轻载转向架替代非标准轨距的转向架,在标准轨距的铁轨上运行。具体的落车方式是:将组装好的机车车体落放在轻载转向架上,通过标准铁轨把机车拖运至装配厂房内,当机车车体吊起后,再用非标准轨距的转向架替换下标准轨距的轻载转向架。由于组装后的机车重量近百吨,且轻载转向架不能承受重载,所以使用轻载转向架坐落机车,一旦超载,机车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2、在造车生产场地铺设所有非标准规格尺寸的轨道,保证各种轨距的机车都能在此正常运行。但这种解决方案不仅投资成本太高,而且其中许多非标准轨距的线路利用率太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车装置及落车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车装置,包括沿装配厂房长度方向铺设的标准轨距钢轨,还包括以下设备,
载重代用转向架,载重代用转向架与机车车体相适配,载重代用转向架的轨距为标准轨距;
落座用钢轨,落座用钢轨沿装配厂房宽度方向铺设,包括共用一根基准轨的标准轨距钢轨和非标准轨距钢轨;
转盘,转盘设置于标准轨距钢轨和落座用钢轨之间;
拖车,拖车通过车钩联结器钩挂住非标准轨距机车。
利用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车装置的落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机车车体连接于载重代用转向架,载重代用转向架位于沿装配厂房长度方向的标准轨距钢轨上;
b)拖车通过车钩联结器将载重代用转向架和机车车体拖至转盘;
c)转盘旋转90°;
d)由拖车将载重代用转向架和机车车体拖至沿装配厂房宽度方向铺设的钢轨上;
e)吊起机车车体,撤去载重代用转向架;
f)将非标准轨距转向架运送至机车车体下方,落下机车车体,连接机车车体和非标准轨距转向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重载代用转向架的运用,克服了非标准轨距机车在标准轨道线路上的运行困难,解决了将非标准轨距机车顺利带入装配厂房内,进行非标准轨距机车的落车问题;通过车钩联结器的使用,能够将非标准轨距机车和标准轨距机车可靠的联结在一起,解决了非标准轨距机车的拖车问题;本技术方案的实施方法,可以承担各种不同轨距机车组装后的落车工作,有很大的应用范围;该技术方案工艺简便、调整方便、安全可靠、效率高、见效快、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车应用实例图。
图中标记为:1-拖车,2-载重代用转向架,3-车钩联结器,4-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沿装配厂房长度方向铺设有标准轨距钢轨,轨距为1435mm,为了运送非标准轨距的机车车体4至装配厂房,需要设计载重代用转向架2,载重代用转向架2的轨距为标准轨距;因此可以在1435mm的标准轨距上运行,载重代用转向架2与机车车体4相适配,该转向架构架的上部应能与非标准轨距机车的车体4可靠的联结,解决了窄轨机车在标准轨道上的运行问题。将非标准轨距的机车车体4落放到重载代用转向架上,使其能在生产场地内的标准轨距上运行,以此来保证实现非标准轨距机车的落车工作。
为了非标准轨距转向架的运行,在装配厂房宽度方向铺设落座用钢轨,同时还设有与其平行的标准轨距钢轨,标准轨与非标准轨共用一根基准轨,这样吊起车体4时撤去载重代用转向架2,拖进非标准轨距转向架至车体4下方。其中落座用钢轨中的非标准钢轨通往出车场的大转盘上,以便于非标准轨距机车落轮完成后,拖回到出车场内有相同轨距的指定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53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无缝软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重复修磨锪钻或中心钻的辅助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