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翼列车及其导航轨道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4586.1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6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梁茂璧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茂璧 |
主分类号: | B61B5/02 | 分类号: | B61B5/02;B61C3/00;B60L8/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段雪茵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及其 导航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与火车方面,具体是一种有翼列车的车厢、电力牵引车、导航轨道、高架枕梁和基墩等配套设施。
背景技术
火车是现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强大的运输能力是汽车、飞机等不可替代的。传统火车是一种低速安全火车,从低速度走向高速度,时间很短,但经历了许多技术过程。安全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类,优选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适用的铁路和机车,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自然的选择。
由于高速列车运行时相对风速可达400Km/h以上,这种高速气流蕴含有巨大能量,但是高速列车的车厢上面没有安装任何翼面,因此,高速气流的能量在高速列车运行和制动时都未得到利用,造成能量浪费。虽然,几年前本人已经提出了有翼火车的概念,但是那时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使得有翼火车仅仅是一个构想,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更谈不上大规模建造和使用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有翼列车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车厢、电力牵引车、导航轨道、高架枕梁和基墩等配套设施的改进。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翼列车,包括电力牵引车和车厢,电力牵引车连接并牵引车厢,所述车厢的顶部、沿列车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组翼,该翼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三角翼,电力牵引车的侧面和顶部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可以收缩的折叠翼。
所述电力牵引车后的第一节车厢为车头,司机在其中操作。
所述电力牵引车所需电能由电轨提供,电力牵引车的前端对应电轨设置有受电装置,受电装置包括通过电线相互连接的受电辊轮和微变电装置,微变电装置的电力输出端通过电线向电力牵引车内部供电。
所述有翼列车的末端连接有助推车,助推车车身为前后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内部设置有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对应迎风面设置、其产生的电能供助推车运动。
所述电力牵引车前端外壳上布置有受电装置的电线保险柱,助推车末端对应保险柱位置设置有铲刀。
所述导航轨道是三根平行设置的轨线,对应有翼列车的底部设置有三排车轮,车轮外周面上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一圈凹槽、对应轨线外表面,使得车轮骑跨在轨线上。
所述有翼列车底部的车轮包括中间的承重轮和两侧的边轮,承重轮与轮轴采用弹性连接、两侧边轮分别向外偏转30~75°。
所述导航轨道设置在高架路面上。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有翼机车及导航轨道是一项超大型综合性系统技术工程,增加了飞翼、设计了“防脱轨”的环槽滑轮和导轨,其自重轻、摩擦及发热十分小;采用轻型材料制造、内控安全设施接近飞机。因此,制造成本比现有高速火车大约会高出1/10左右,但动力飞车自重轻,惯性冲力小、其本身就多一份安全,运行时自然比普通火车更安全。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对地面设施引响小,并且部分候车厅可建在车站道线下。
2全高架铁道线之下可植绿或栽种农作物,这样,将大大节省土地资源和投资,并且更环保。
3不引响地面交通。基于此,建“动飞线”匹配‘‘动力飞车’’应是今后铁路交通发展的上上之选,所需要的就是人们观念的更新,有了新的观念,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上述理论分析看:“有翼火车”空前地实现了与铁轨的柔性接触,采用了减重飞翼和安全级的“防脱轨技术”,在铁路建设史上、翻开了铁路建设和机车制造理论的新篇章。综上所述、建设动力飞车线和制造“动力飞车”是安全的,也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因为一但实施不仅每年可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和投资,而且基本上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早立项、早投资、必将早受益。结论认为:就全国平原,丘林,山区而言,如按动飞线标准修建新型铁路,每年可为国家减少千亿元(人民币)净投资的浪废,同时;也必将产生更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发明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车厢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导航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力牵引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受电装置和微变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助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高架枕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茂璧,未经梁茂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5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的制样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