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盆热弯成型方法及循环玻璃盆热弯炉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4421.4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阳美丽华洁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23 | 分类号: | C03B23/02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王政贵 |
地址: | 3114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盆 成型 方法 循环 热弯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盆热弯成型方法及循环玻璃盆热弯炉。
背景技术
目前玻璃盆热弯的方法大都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先将多个玻璃原料放入一预热炉内逐步加热到550摄氏度左右,加热时间30分钟至1小时,然后逐个放入成型炉内加热1小时左右,炉体温度控制在680至700摄氏度,然后在放入保温箱进行保温,采用这种制造方法,一个玻璃盆的制造周期需要至少24小时,不仅生产周期长,占用了大量的人工和设备,不仅生产成本很高,而且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玻璃热弯炉是玻璃盆热弯的常用设备,玻璃盆在热弯炉的成型时间占了总体生产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加工玻璃盆的热弯工艺通常采用预热、热弯成型和高温保温三道工序,现有加工玻璃盆的热弯炉采用的是通过移动不同的温度的加热炉盖在模具炉上方进行加热,采用这种结构的热弯炉不仅加工单个加热炉的时间长,而且不同温度加热炉轮流对模具炉进行加热,加热炉没有对模具炉进行加热时,热量就白白浪费掉了,造成了大量的电能损失,增加了生产的成本。申请号为:200620018647.8,专利名称为:“一种水平循环式连续玻璃热弯炉”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文件公开了一种水平循环式连续玻璃热弯炉,结构中包括具有保温层的炉体,在炉体内底部并行排列有两列模具车轨道,在两列模具车轨道中间沿道轨方向间隔设置有保温立柱,位于炉底中部、两列轨道之间设置有与道轨同向的保温墙,炉体内底部有加热用的电热丝。在炉体外部两端分别有与炉体内的两列轨道垂直并靠近轨道顶端的倒转轨道,在两列倒转轨道上有横向移动的倒转车将模具车从两模具车轨道间导转。在炉体外部两端分别有牵引模具车的牵引器。其结构简单,加热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热弯成型后的玻璃降温、退火过程循摩进行,玻璃不易炸裂,多余热量利用充分,实现了节能目的。特别适合弯制局部加热的热弯玻璃制品。但是该实用新型的结构,虽然实现了循环热弯工艺,但是其整体结构并不适合多道加热工序的热弯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的玻璃盆热弯成型方法以及一种可以实现该方法的循环玻璃盆热弯炉。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玻璃盆热弯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预热阶段,玻璃在加热炉里进行预热,加热炉温度控制在500-650摄氏度,预热时间10-20分钟;抛弃原先逐步加热的方式,而采用强制持续高温预热的方法,不仅缩短了预热时间,并且玻璃的表面会获得很强的张应力,提高了玻璃的强度。
2) 成型阶段,玻璃在加热炉里进行成型加热,成型成玻璃盆,加热炉温度控制在650-750摄氏度,成型时间5-10分钟;
3) 保温阶段或强化冷却阶段,保温阶段中对玻璃盆进行保温处理,强化冷却阶段中,玻璃盆直接放在空气中强化冷却。保温阶段和强化冷却阶段两种阶段获得玻璃盆的钢化强度不同,前者较强,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不同钢化强度的产品,已适应客户对不同价格和品质的要求。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保温阶段以下两个阶段,
1) 强化保温阶段,将成型后的玻璃盆放入加热炉进行强化保温,强化保温阶段的加热炉的温度控制在500-600摄氏度,强化保温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玻璃盆在热弯过程中,中间的温度高,周边的温度低,采用该阶段可消除玻璃盆的温度分布不均,消除应力分布不均,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玻璃盆爆裂的可能。
2) 保温退火阶段,将玻璃盆放入保温箱进行保温退火,保温退火的时间控制在5-7小时。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预热阶段在两个加热炉内连续进行,每个加热炉温度控制在500-650摄氏度,预热时间5-10分钟。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预热阶段的加热炉温度控制在500-600摄氏度,预热时间12-18分钟。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成型阶段的加热炉温度控制在650-700摄氏度,成型时间6-9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阳美丽华洁具有限公司,未经富阳美丽华洁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4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