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93257.1 | 申请日: | 201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6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钧;朱绍洲;宋大伟;宫萃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86 | 分类号: | C12N9/86;C12N15/55;C12N15/63;C12N5/10;C12N1/21;C12P41/00;C12P17/10;C12R1/01;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拆分 消旋体 内酰胺 活性 应用 | ||
1.一种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γ-内酰胺酶是如下(a)或(b)的蛋白质:
(a)其氨基酸序列组成为:序列表中的SEQ ID No:1;
(b)将序列表中的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由SEQ ID No:1衍生的蛋白质。
2.一种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γ-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是如下(a)或(b)的基因:
(a)、其核苷酸序列组成为:序列表中的SEQ ID No:2;
(b)、编码序列表中的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3.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γ-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4.一种转基因细胞系,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γ-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5.一种宿主菌,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γ-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
6.一种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提取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CGMCC:1.2550)基因组DNA,构建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再通过表达得到所述的(+)γ内酰胺酶;
将所述的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悬浮在的磷酸缓冲液中,加入γ内酰胺底物,37℃反应24小时,得到反应混合物;将所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离心处理,保留上清液;将所述的上清液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进行HPLC检测,获得(-)γ-内酰胺。
7.一种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提取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CGMCC:1.2550)基因组DNA,构建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再通过表达得到所述的(+)γ内酰胺酶;
将所述的(+)γ内酰胺酶悬浮在的磷酸缓冲液中,加入γ内酰胺底物,37℃反应24小时,得到反应混合物;将所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离心处理,保留上清液;将所述的上清液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进行HPLC检测,获得(-)γ-内酰胺。
8.一种以大豆慢生根瘤菌为菌种生产(-)γ-内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菌种选择:选用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作为菌种,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1.2550;
B、振荡培养:将所述的大豆慢生根瘤菌菌种接种到根瘤菌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得到发酵液;
C、收集菌体:将所述的发酵液与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液的混合,得到稀释发酵液;将所述的稀释发酵液进行离心处理,收集沉淀;将该沉淀用所述的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液进行洗涤处理,回收得到湿菌体;
D、生物拆分实验:将所述的湿菌体与(+/-)γ-内酰胺溶液混合,得到菌体混合液;将所述的菌体混合液进行振荡培养,得到振荡后的菌液;
E、分离样品:将所述的振荡后的菌液以进行离心处理,得到上清液,即为所述的(-)γ-内酰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γ-内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瘤菌培养基的碳源包括葡萄糖、甘露醇、蔗糖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的根瘤菌培养基的氮源包括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玉米浆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γ-内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液由0.05mol/l的Na2HPO4溶液和0.05mol/l的NaH2PO4溶液混合而成,所述的Na2HPO4溶液和NaH2PO4溶液的体积比为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32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