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9524.8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4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林铭漳;蔡明振;韩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品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4 | 分类号: | H01L33/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新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芯片 晶片 散热 双金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晶片)散热领域,特别是一种对于光源用的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材料。
背景技术
新近所发展的新型照明装置,如LED照明装置等,是一种电致发光组件,具备环保、能耗低与寿命长等优点,但依现有技术,LED所产生功率的75~85%将转换为热能,当热量无法获得有效的释放时,LED的发光效率与寿命便会大幅衰退,研究显示,LED每升高10℃,寿命便减少一半,可见散热的重要性。
依照现有LED照明装置散热技术而言,大多是将LED芯片(晶片)、导热胶与散热铜柱合并封装,芯片(晶片)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铜柱对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以释放多余的热。目前普遍采用的散热铜柱大多以纯铜制成,铜虽吸热快速,然而散热却相对缓慢,此特性造成芯片(晶片)内部的热能无法快速排除,导致发光效率衰退,甚至使得LED芯片(晶片)发生早期损坏,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各种金属复合技术,分别结合具吸收芯片(晶片)热量的吸热单元与快速排除热量的散热单元,提供一种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可适切地提升芯片(晶片)的散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吸热单元是由包括高热传导率的金属如铜、银及其合金的任一种以上所构成,所述散热单元是由铝、铜及其合金中任一种以上所构成。
所述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的制造方法,可采用锻造、压接、轧延、焊接等工艺加以制作。
所述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可包括电镀处理,以提升其操作性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分别采用高吸热率的材料制成吸热单元,以及高散热率的材料制成散热单元,并利用复合技术予以结合,所制造的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具有散热效率高,从而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与现有技术相较,散热效能可获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成品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以锻造式加工完成的成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以压接式成型加工的第1步骤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以压接式成型加工的第2步骤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以压接式成型加工的第3步骤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以压接式成型加工完成的成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以轧延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以轧延方式加工完成的成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以焊接加工的成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散热试验图。
图11为本发明铜/铝、银/铜、银/铝与纯铜的散热试验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纯铜制散热铜柱散热效率不佳的缺点,特以各种金属复合技术结合吸收芯片(晶片)热量的吸热单元与快速排除热量的散热单元,提供一种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可适切地提升芯片(晶片)的散热效率,并延长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包括吸热单元1与散热单元2,所述吸热单元1为铜、银及其合金,所述散热单元2为铝、铜及其合金所构成,本发明所述光源用芯片(晶片)散热双金属柱的制作工艺是利用各种金属复合技术,如鍛造法,将两种金属加以结合,接续成型至所需尺寸与形状。散热双金属柱成型完成后,利用热电偶量测温升过程,并将现有以纯铜制作的散热铜柱,以及本发明以吸热单元1、散热单元2结合制作的散热双金属柱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除锻造方式制作散热双金属柱以外,亦有多种工艺可供制作,如压接法、轧延式、焊接法等,下列针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叙述。
以压接法进行制备,其工艺包括先将如图3所示的吸热单元1与散热单元2分别以对应的模具压接成型,所述吸热单元1,用于吸收来自光源芯片(晶片)所发出的热量,所述散热单元2,用于快速排除储存在芯片(晶片)内的热;再如图4所示,将冲压成型完成后的两个单元组合,将两个单元组合完毕以后,如图5所示,置于压接模具3再压制成所需形状(如图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品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品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9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