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悬置软垫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7571.9 | 申请日: | 2012-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7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苏俊龙;陈国良;景建敏;杨毅;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悬置 软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布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安装孔布置在变速器侧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方法是在变速器正上方布置一个发动机悬置软垫,发动机悬置软垫的一端与变速器连接,发动机悬置软垫的另一端与车架横梁连接,以便固定动力总成,但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发动机悬置软垫布置在正上方,在车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定的运动包络。为了避免发动机悬置软垫与变速器、车架横梁的碰撞,必然要求发动机悬置软垫本身的金属骨架在整车z向做的比较长;而金属骨架的延长,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增加了额外的附加力矩,造成发动机悬置软垫本身强度降低,影响可靠性。同时发动机悬置软垫金属骨架刚度较弱,增大了共振异响的可能性。2、由于发动机悬置软垫布置在正上方,使发动机悬置软垫偏离动力总成扭矩轴,造成解耦效果差,同时稳定性较差,发动机振动情况变得复杂较难控制。
因此,现有的发动机悬置软垫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量轻、刚度高、隔振效果好,并能满足NVH及可靠性要求的发动机悬置软垫。
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悬置软垫,包括上骨架、下骨架、连接在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的减震构件、连接在下骨架顶部上面的小支架和连接在下骨架下部两侧的大支架,
所述上骨架呈凹槽形状,凹槽口部的两边分别为第一翻边,在两第一翻边上分别设有与其垂直连接的第一螺柱,凹槽底部有一向前的伸出段,在该伸出段上设有一螺柱孔和一定位销孔;
所述下骨架呈倒“U”形状,左侧面为左搭接面、右侧面为右搭接面;所述下骨架与所述上骨架的凹槽底部的伸出段对应,在所述下骨架的顶部设有一螺柱孔和一定位销孔;
所述减震构件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和设在两者之间并连接在一起的橡胶垫块,在所述上安装板的上面设有第二螺柱和第一定位销,在所述下安装板的下面设有第三螺柱和第二定位销;
所述第二螺柱、第一定位销分别与设在所述下骨架顶部上的螺柱孔、定位销孔对应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螺柱、第二定位销分别与设在所述上骨架凹槽底部的伸出段上的螺柱孔、定位销孔对应配合连接。
所述大支架为一竖直平板,该竖直平板的两边设有向前弯折的第二翻边,两个第二翻边的上部分别与下骨架的左搭接面、右搭接面对应配合连接,在所述竖直平板上设有安装孔,确保发动机悬置软垫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减震构件的下安装板的左边设有向上弯曲的弯折边,该弯折边上硫化有橡胶,在下骨架的前边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翻边,在下骨架的后边设有向下倾斜的第四翻边,该第四翻边上硫化有橡胶。提高了发动机悬置软垫的刚度,并能够限制发动机极限运动时造成z向过大位移和异响。
所述小支架呈门框形,且前边高于后边,在小支架顶部上面设有第二缓冲垫。避免发动机上下、前后极限运动时,悬置上下骨架碰撞造成的异响。
在上骨架伸出段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垫,避免发动机左右极限运动时,悬置上下骨架碰撞造成的异响。
所述上骨架上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加强肋,且加强肋的上端与上骨架的第一翻边连接。进一步确保上骨架的刚度。
所述上骨架、下骨架、小支架和大支架的表面涂有漆层,防止发动机悬置软垫腐蚀生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下骨架经过拓扑优化,尽可能地采用封闭式结构,使发动机悬置软垫具有较好的刚度,并能够有效地限制发动机极限运动时造成z向过大位移和异响。
(2)根据发动机的运动包络,通过在上骨架及下骨架设置合理的缓冲块及硫化橡胶,避免了发动机上下、左右、前后极限运动时,上、下骨架碰撞造成的异响,满足支撑、限位和隔振的功能。
(3)上骨架的四个第一螺柱,在整车装配中还能够起导向作用,便于装配。
(4)降低了整车重量,节约了成本,满足NVH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悬置软垫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减震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骨架、大支架和小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上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发动机悬置软垫在汽车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75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传统差速器为耦合装置的液驱混合动力系统
- 下一篇:车用电动防晒遮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