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6582.5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62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郭胜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24 | 分类号: | H04W52/24;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梁丽超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控制 方法 基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其中,该方法包括:基站根据D2D用户及蜂窝用户上报的信号质量确定蜂窝用户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其中,最小的功率增强值根据确保蜂窝用户和D2D用户各自的通信信号质量都大于预设信号质量的原则得到的;基站判断最小的功率增强值是否小于蜂窝用户上报的PH值;如果是,则基站依据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对蜂窝用户的功率进行控制。通过运用本发明,解决了在有D2D通信的蜂窝移动网络中,当D2D共享蜂窝移动的上行资源时,D2D会对基站产生干扰,对蜂窝用户正常通信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升了蜂窝用户的通信质量,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端到端(Device-to-Device,简称为D2D)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的控制下,允许终端之间通过复用小区内资源直接进行通信的新型技术。它具有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减少终端电池消耗从而节省移动台功率、减低蜂窝小区基站的负载、改善系统用户公平性、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巩固下层结构、提供新的服务等优点。D2D通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线通信系统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D2D通信在蜂窝网中是工作在许可频段,它相对于工作在非许可频带的其它技术(如蓝牙、WLAN等)具有很多优点。只有许可频段能够保证提供干扰可控、稳定的通信环境,而非许可频段提供的服务不稳定,这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业务或特定用户是很重要的。
D2D通信是在蜂窝网络架构下通过共享小区资源来达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若D2D通信分配到正交的信道资源时,它不会对原来的蜂窝网络中的通信形成干扰。若D2D通信被分配到非正交的信道资源时,D2D通信将会对蜂窝链路中的接收端造成干扰,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通信中断。例如D2D通信共享蜂窝移动上行资源时,D2D会对基站造成干扰,而D2D通信共享蜂窝移动的下行资源时,D2D会对邻近的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会造成干扰。对于共享蜂窝移动上行资源的情况,一般主要是通过减小D2D发射功率的方法来减小这种干扰,但这样同样会给D2D通信造成影响,严重时也可能造成D2D通信中断,降低了服务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在有D2D通信的蜂窝移动网络中,当D2D共享蜂窝移动的上行资源时,D2D会对基站产生干扰,对蜂窝用户正常通信造成影响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包括:基站根据D2D用户及蜂窝用户上报的信号质量确定蜂窝用户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其中,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根据确保所述蜂窝用户和所述D2D用户各自的通信信号质量都大于预设信号质量的原则得到的;所述基站判断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是否小于所述蜂窝用户上报的功率余量(powerheadroom,简称为PH)值;如果是,则所述基站依据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对所述蜂窝用户的功率进行控制。
优选地,在确定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小于所述蜂窝用户上报的PH值之后,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确定所述D2D用户的功率回退值;所述基站依据所述功率回退值对所述D2D用户的功率进行控制。
优选地,判断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是否小于所述蜂窝用户上报的PH值之后,还包括:如果否,则将所述D2D用户切换为蜂窝用户。
优选地,基站根据所述D2D用户及蜂窝用户上报的信号质量确定蜂窝用户最小的功率增强值包括:所述基站根据所述D2D用户及所述蜂窝用户各自上报的当前信号质量均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质量的原则,计算所述最小的功率增强值。
优选地,基站根据所述D2D用户及蜂窝用户上报的信号质量确定蜂窝用户最小的功率增强值之前,还包括:所述基站检测所述蜂窝用户当前上报的信号质量是否小于预设的信号质量;如果是,则接收所述D2D用户上报的所述信号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5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