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3858.8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5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郭庆祥;林涛;其力格尔;王纯;周大永;刘卫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6 | 分类号: | B60R2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郭海彬;范晓斌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侧碰时 乘员 保护装置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安全带是保护驾乘人员的基本防护装置,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能对人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出现二次伤害。
虽然安全带在大多数事故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研究发现,在一定速度以内,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安全带的保护作用不是很明显,甚至可以忽略。而且,当侧碰时乘员系上安全带,往往会受到安全带的约束而使乘员感到束缚,甚至受到伤害,碰撞发生后,对营救乘员或自己解除安全带造成麻烦。
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在于:侧面碰撞过程中,碰撞能量一部分会被车门、B柱、门槛等部件的变形而消耗,也有一部分会被车门内饰与座椅侧面结构等缓冲材料消耗;而另一部分能量会被乘员身体吸收,转化为对乘员的伤害,这是乘员受伤的直接原因,所以应尽量降低乘员吸收的能量;但在一定速度范围内侧碰时,安全带会限制乘员的运动,使乘员吸收更多能量,导致乘员受到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可以防止侧面变形对乘员产生直接的伤害,并且能够防止乘员因严重脱离座位而产生二次撞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碰撞传感器,安装在车身的侧部,能够输出车辆碰撞信号;
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碰撞信号获得碰撞速度,如果所述碰撞速度位于预定速度区间内,则输出安全带放松信号;
安全带卡扣,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安全带放松信号后使安全带解除约束。
优选地,上述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预定速度区间的上限小于发生车内二次碰撞的最低时速。
优选地,上述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预定速度区间为20至50公里每小时。
优选地,上述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碰撞传感器为多个,安装在车门内部、车身A柱和/或车身B柱。
优选地,上述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控制器中还包括:
当前行驶速度模块,用于:如果当前行驶速度大于安全行驶速度,则禁止输出所述安全带放松信号。
优选地,上述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安全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方法,包括:
通过安装在车身的侧部的碰撞传感器输出车辆碰撞信号;
控制器根据所述车辆碰撞信号获得碰撞速度,如果所述碰撞速度位于预定速度区间内,则输出安全带放松信号;
安全带卡扣接收所述安全带放松信号后使安全带解除约束。
优选地,上述的方法中,所述预定速度区间的上限小于发生车内二次碰撞的最低时速,所述预定速度区间为20至50公里每小时。
优选地,上述的方法中,还包括:如果当前行驶速度大于安全行驶速度,则禁止输出所述安全带放松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在侧面碰撞发生时,放松安全带,乘员可以被变形部件推离,增大乘员侧碰时的运动空间,降低乘员吸收的碰撞能量,从而乘员本身不产生变形,因此可以防止侧面变形对乘员产生直接的伤害。
2)因为侧面碰撞速度位于预定速度区间内,所以乘员不会被严重脱离座位产生二次撞击。
3)在行驶速度大于安全行驶速度时,禁止安全带放松,防止高速行驶中松开安全带所带来的其他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侧碰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
碰撞传感器101,安装在车身的侧部,能够输出车辆碰撞信号;
控制器200,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碰撞信号获得碰撞速度,如果所述碰撞速度位于预定速度区间内,则输出安全带放松信号;
安全带卡扣30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安全带放松信号后使安全带解除约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38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角A型铝合金封条
- 下一篇:红豆杉缓释健脑醒脑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