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冲击耐磨胶粘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6012.1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7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邬苏焕;丁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邬苏焕 |
主分类号: | C09D163/02 | 分类号: | C09D163/02;C09D177/10;C09D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1 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耐磨 胶粘 涂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胶,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耐磨胶粘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用环氧树脂作为胶粘剂,添加碳化硅、氧化铝等耐磨颗粒作为填料,与胺类固化剂反应硬化后的复合材料,已被证实可以粘接修补和保护金属设备(如渣浆泵、泥浆泵、风机、水轮机、输粉管道、弯头和选矿机械部件等)。该类材料施工工艺简单,常温固化,无热应力变形等,已被工业设备维修和防护领域广泛应用。
以芳纶纤维作为抗冲击添加剂的复合材料在制作防弹背心、装甲板、光纤保护层、汽车刹车片的生产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美国杜邦公司公布的《凯芙拉芳纶浆粕在胶粘剂、密封剂、涂料、玻璃钢上的应用》文章表明,芳纶浆粕的纤维能改善环氧树脂的韧性和强度,同时增加粘度和触变性;但芳纶浆粕作为耐磨胶粘涂层的添加剂,运用到修复和防护金属工件上,到目前为止很少使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方法。
美国陶氏公司发布的《液体环氧树脂的结晶化》中表明,在双酚A环氧树脂中添加双酚F环氧树脂能提高其在冬天低温下的抗结晶化性能。另外,在与胺类固化剂反应硬化中,双酚F也能提高系统的耐温性能。
中国专利CN 102220068A中描述了一种环氧树脂耐磨胶粘涂层和制备方法,其主要由双酚A环氧树脂、碳化硅、陶瓷颗粒,混合胺固化剂组成。然而,在这种方法中,没有添加双酚F环氧树脂,所以不能完全避免双酚A在冬天结晶化问题;另外,此方法采用的是CTBN改性树脂作为增韧剂,这会降低固化后材料的耐温性。最后,此方法用混合胺作为常温固化剂,不能解决在冬天5℃以下固化速度缓慢、甚至不固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冲击耐磨胶粘涂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双酚A和双酚F环氧树脂为胶粘基体,以芳纶浆粕作为增韧剂。同时添加不同粒径的碳化硅、氧化铝颗粒,使得细小的颗粒填充到大的颗粒间的空隙,增加堆积密度,提高了耐磨胶粘涂层的强度及耐磨性。具体技术如下:
本发明一种抗冲击耐磨胶粘涂层,由A、B两组分组成,按照质量份数配比:
A组分为芳纶浆粕2~15份、双酚A环氧树脂20~70份、双酚F环氧树脂10~40份、碳化硅300~400份、氧化铝50~100份、二氧化硅0~5份、硅烷偶联剂0~5份的混合物。
B组分为多元胺5~15份、聚硫醇1~5份、氧化铝20~40份、硅烷偶联剂0~5份、固化促进剂2~8份、二氧化硅0.5~5份的混合物。
上述A、B组分在使用中的重量配比为A∶B=10∶1
上述的芳纶浆粕是Kevlar(凯芙拉)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作为抗冲击增韧功能的必要成分。
上述的双酚A环氧树脂和双酚F环氧树脂都为液态环氧树脂,环氧当量在150~300。
上述的碳化硅颗粒粒径在0.01mm~1.5mm。
上述的A组分和B组分中的氧化铝都为α型,平均粒径小于50μm。
上述的A组分中硅烷偶联剂是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上述的多元胺可以是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聚酰胺中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上述的聚硫醇为胺催化型,胺氢当量为190,作为低温固化剂的必要成分。
上述的B组分中硅烷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上述的固化促进剂为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
上述的二氧化硅粒径小于20nm。
制备上述A组分的混合物由以下步骤组成:
在常温下,将所述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F环氧树脂、硅烷偶联剂按照比例在高速搅拌机中预先混合,搅拌大约20min;
然后按照比例加入芳纶浆粕、碳化硅、氧化铝,在双行星高粘度搅拌机中搅拌,保持真空度为-0.08~-0.09Mpa,搅拌大约30min;
搅拌停止后,等待混合物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出料灌装。
制备上述B组分的混合物由以下步骤组成:
在常温下将所述的多元胺、聚硫醇、硅烷偶联剂、固化促进剂按照比例在高速搅拌机中预先混合,搅拌大约15min;
然后按照比例加入氧化铝、二氧化硅,在双行星高粘度搅拌机中搅拌,保持真空度为-0.08~-0.09Mpa,搅拌大约15min;
搅拌停止后,等待混合物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出料灌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邬苏焕,未经邬苏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60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单元灯
- 下一篇:一种凝胶体及其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