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喷墨头加热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1162.3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5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庄至顺;吴錴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7/06;B41J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墨 加热 芯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喷墨头加热芯片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包含控制元件的热泡式(thermal bubble)喷墨头加热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喷墨印刷是一种利用喷墨头推动细小墨滴,将数字图案(digital image)转印至记录媒体(例如纸)的技术。随着近年来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喷墨打印机的分辨率大大提高,且相较于传统点阵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其噪音小、价格低,因此成为当今打印机的主流。根据喷墨机制的不同,一般喷墨打印机还可分为压电式(piezoelectric)喷墨头打印机及热泡式喷墨头打印机两种。压电式喷墨头打印机将压电材料置放在喷墨头中,打印机工作时,在个别喷墨头施加电压使压电材料变形而将墨水挤出。压电式喷墨头打印机虽然对墨水的控制能力较佳,可以获得更好的印刷质量,然而其喷墨头的价格也较高昂,因此常见于高阶的商务型或工业型打印机。至于消费型打印机一般均使用热泡式喷墨头打印机,其喷墨头芯片用来加热墨水的部分主要是由电阻构成。在打印机工作时,电流流经电阻产生高热,使喷墨头中部分墨水气化形成气泡,此气泡吸收电阻传来的余热继续扩大,而将喷嘴处的墨水喷出到记录媒体表面。由于热泡式喷墨头打印机工作时,喷墨头的瞬间加热温度极高(例如,以水溶液为主的墨水可能会被加热至将近300℃),反复的升降温过程会产生不利结构的热效应,降低装置可靠度。因此,仔细设计喷墨头加热芯片的结构,加速其散热,并降低无效热量(亦即,残留在装置中,不能有效加热墨水的热量)是热泡式喷墨头打印机研发课题之一。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及其制造方法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及方法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及其制造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结构的喷墨头加热芯片,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喷墨头加热芯片,可降低无效热量,增加装置可靠度,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喷墨头加热芯片的制造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的制造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喷墨头加热芯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上述喷墨头加热芯片,更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提出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包括衬底、内层介电层、电阻层、第一介层窗插塞、第二介层窗插塞、控制元件以及保护层。内层介电层位于衬底之上;电阻层位于衬底与内层介电层之间,其中电阻层在一长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以及位于第一与第二端部间的加热区;第一介层窗插塞穿过内层介电层并与第一端部接触,其中第一介层窗插塞的长度为1μm至50μm,且第一介层窗插塞边界与加热区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小于5μm;第二介层窗插塞穿过内层介电层并与第二端部接触,其中第二介层窗插塞的长度为1μm至50μm,且第二介层窗插塞边界与加热区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小于5μm;控制元件与第二介层窗插塞电性连接;保护层位于内层介电层、第一介层窗插塞、第二介层窗插塞以及电阻层上。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加热区上的内层介电层的厚度小于加热区以外的内层介电层的厚度。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内层介电层具有一开口,暴露出电阻层的加热区。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保护层位于控制元件上。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控制元件包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位于衬底上;一栅极介电层,位于栅极与衬底之间;以及一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分别位于栅极两侧的衬底中。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第一掺杂区与第二介层窗插塞电性连接。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内层介电层包括磷硅酸盐玻璃。
前述的喷墨头加热芯片,其中所述的第一介层窗插塞的长度为5μm至50μm且第二介层窗插塞的长度为5μm至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11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