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气泡角加速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5282.2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3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林君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15/00 | 分类号: | G01P15/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泡 加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角加速仪,特别关于一种热气泡角加速仪。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告号第6,182,509号,公开一种热气泡型加速仪(Thermal Bubble Accelerometer)。热气泡型加速仪包含一绝热基板、一加热器和两个温度感测元件。绝热基板具一凹槽,加热器与两个温度感测元件,悬置于凹槽上,且两个温度感测元件,分别等距置放于加热器的相对两侧。
为形成悬置的加热器与两个温度感测元件,首先在绝热基板上,形成二氧化硅层。然后,在二氧化硅层上,形成一多晶硅层。之后,进行氧化工艺,在多晶硅层上,形成另一氧化层。接着,图案化该多晶硅层,以获得3条多晶硅桥梁(Polysilicon Bridge)。然后,再次进行氧化工艺,以便在多晶硅桥梁的侧边,形成氧化层。之后,绝热基板以EDP(乙二胺(Ethylenediamine)、儿茶酚(Pyrocatechol)和水的混合物),蚀刻出深凹槽。
从上述的工艺描述可看出,悬置的加热器与两个温度感测元件的制作步骤繁复,因而导致此热气泡型加速仪的制造成本高。再者,纤细的多晶硅桥梁,容易在制造及长时间工作时损坏,造成热气泡型加速仪的低良率。此外,元件通常是作在硅基板上,由于硅的热传导系数(1.48W/(cm-K)较高,容易散逸加热器产生的热能,因此加热器需悬置于凹槽上,以节省能量消耗。虽然如此,硅基板仍会散逸加热器可观的能量,而导致此类热气泡型加速仪,会消耗较大的能量。再者,此种热气泡型加速仪空腔中,是充入二氧化碳或是空气,容易使加热器及温度感测器,产生氧化效应,影响其性能及寿期。
此外,传统角加速仪包含压电的转换器(piezoelectric transducer),或机械式的陀螺仪元件。这些传统角加速仪,体积较大又相当复杂,并且需要长时间且昂贵的维修。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发展,小体积的微机电式(mems-based)陀螺仪被开发出来。微机电式陀螺仪可包含一梳状结构(Comb Structure)元件,通过量测梳状结构的寄生电容(Parasitic Capacitance),或共振频率(Resonant Frequency)的改变,即可计算出这些微机电式陀螺仪的角加速率。然而,可动的梳状结构,容易疲劳老化,所以会限制了微机电式陀螺仪的寿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气泡角加速仪,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揭示一种热气泡角加速仪,其包含一第一绝热基板,及一第一角加速度感测装置。第一角加速度感测装置,设置于第一绝热基板上。第一角加速度感测装置,用于量测绕一第一转轴的角加速度。第一角加速度感测装置,包含一温度感测元件组,温度感测元件组,包含两个温度感测元件,和设置于两个温度感测元件之间的一加热器,其中该两个温度感测元件,靠近该第一转轴的两端间的距离,大于远离该第一转轴的两端间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热气泡角加速仪,制作步骤简单、不易损坏,且寿期较长。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角加速度量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气泡角加速仪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割面线1-1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晶片的功能方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容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气泡角加速仪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气泡角加速仪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沿割面线8-8的剖示图;
图9例示角加速度感测装置的温度感测元件,与晶片的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气泡角加速仪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个温度感测元件,与减法器的接线电路图案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气泡角加速仪的示意图;
图13为沿图12的割面线13-13的剖示图;
图14为以现有感测装置,所产生的温差与角速率的关系曲线图;以及
图1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角加速度感测装置,所产生的温差与角加速率的关系曲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角加速度量测系统;
2 热气泡角加速仪;
4 热气泡角加速仪;
6 热气泡角加速仪;
7 热气泡角加速仪;
9 热气泡角加速仪;
11 监控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大学,未经中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52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头加工工艺方法
- 下一篇:一种龙门五面体数控机床加工转子类零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