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4942.5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4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孙逊;叶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B23K9/235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双面 焊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口径管道(DN≥450)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
背景技术
在管道施工中,焊接是整个管道施工的核心环节,工程质量要靠焊接质量来体现。而采用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及易于操作的方法施工,以解决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矛盾,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追求的目标。
目前的不锈钢管道多是采用的单面焊双面成型,即采用一只焊枪在管道的外侧进行打底焊接,而在管道的内侧整体填充惰性气体如氩气对焊缝处进行保护,防止氧化,对于大口径的管道,需要消耗大量的氩气且用较长时间进行置换空气作焊前准备工作,如果置换不完全,在焊接时便会造成焊缝氧化或背面局部氧化,无法保证焊接质量,而且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焊接工艺焊接难度较大,其对管道的组对尺寸、焊工技术水平要求高,易产生焊接变形等焊接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发明专利92100917.8公开了一种对弧打底焊接法,其具体公开了采用两把焊枪在焊缝的两侧同时操作,以解决焊接前的繁杂准备工作,不须在焊缝背面进行充氩保护。又如中国发明专利200410082758.0公开了一种双面双弧焊焊接方法,其也具体公开了采用两把焊枪对焊缝处进行同时操作的技术方案。但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焊缝两侧的焊枪其参数完全一致,这样,相比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工艺,其虽然降低了焊接难度、提高了焊接效率,但是在焊接质量上仍然会出现焊接缺陷,如产生咬边、焊瘤、未焊透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焊接难度、提高焊接生产效率且保证焊接质量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焊前准备
a)、将待焊接管道的焊缝对应处制作成V形坡口,并将其坡口及其内外表面不小于20mm范围内的部位清理干净;
b)、对管道采用V形对接坡口进行组装,焊接位置为全位置;
c)、采用钨极氩弧焊进行点固焊;
d)、在管道焊缝处外侧设置主枪,其侧添加焊丝,在管道焊缝处内侧对应设置副枪;
e)、设置焊接工艺参数,所述主枪与施焊点切线呈75~85°的夹角α,所述副枪)与施焊点切线呈65~75°的夹角β,所述主枪的焊接电流为50~60A,副枪的焊接电流为40~50A,所述主枪和副枪的气体流量一致;
(二)打底焊接,主枪和副枪在管道内外自下而上相互配合的同时进行钨极氩弧焊,主枪和副枪同步且保持在同一个熔池长度,所述副枪不能超过主枪。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焊前准备的步骤e)中,所述主枪的焊接电流比副枪的焊接电流大10~20%。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焊前准备的步骤e)中,所述焊丝与施焊点切线呈10~20°的夹角γ。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焊前准备的步骤e)中,所述主枪和副枪的喷嘴与管道焊缝处的间距为6~10mm。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焊前准备的步骤e)中,所述所述主枪和副枪的气体流量均为15cm/min。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所述焊前准备的步骤c)中,所述点固焊的长度为30cm,点焊数量为8点且均匀分布。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所述焊前准备的步骤b)中,所述管道焊缝处形成的V型坡口其坡口角度为55~70°,间隙b为2~3mm,钝边p为0.5~1mm。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打底焊接过程中,所述主枪与施焊点切线的夹角α以及副枪与施焊点切线的夹角β保持不变。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打底焊接时,所述管道外侧的主枪先引弧,待管道内侧钢板发红时,管道内侧的副枪在后面0~5mm处引弧跟上,直至根层焊接结束。
本发明所述的管道根层的双面双弧焊工艺,其在焊接过程中,中间停弧或换焊丝时,要及时停止副枪的工作,再次焊接时,需要打磨接头,在主枪引弧形成熔池后添加焊丝,此时副枪再引弧跟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49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微酸性电解水的湿巾
- 下一篇:壳体与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