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1296.9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2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龙见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32 | 分类号: | C21D9/32;C21D1/10;C21D1/667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63003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碳钢 发动机 齿轮 高频 淬火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属于齿轮热处理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发动机齿轮大多采用的材料是20CrMnTi或中碳合金钢,材料成本高,热处理成本高。为了降低齿轮制造成本,欲将中碳钢运用于齿轮生产中,中碳钢的齿面硬化处理需要进行高频淬火,目前高频淬火后的轮齿在强度、齿根韧性、寿命上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提高中碳钢发动机齿轮高频处理后的强度和齿根韧性,以满足发动机稳定工作的需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该工艺按以下工序:预加热→淬火前自然冷却→急速加热→喷水淬火→淬火后自然冷却五个步骤实施;使齿轮的高频淬硬区域沿齿根部形成仿形形状。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预加热和急速加热是将齿轮放在高频淬火感应圈内进行加热。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预加热时,高频淬火感应圈的频率为200Hz,功率为150~250KW,将齿轮齿部温度由常温加热至500~600℃。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淬火前自然冷却是预加热停止后,在自然环境下使齿轮齿部温度由500~600℃ 自然降至200~300℃。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急速加热是保持高频淬火感应圈200Hz的频率,迅速调高高频淬火感应圈的功率至600~800KW,在时间不大于1s的时间内使齿轮齿部温度由200~300℃急速升温至950℃~1000℃。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喷水淬火是在急速加热停止的同时,向齿轮齿部喷水冷却,使齿轮齿部温度由950℃~1000℃急速降温至200~300℃后停止喷水。
前述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中,所述淬火后自然冷却是在喷水淬火停止后,在自然环境下使齿轮齿部温度由200~300℃自然降至常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频淬火工艺在轮齿淬火区域沿齿根形成仿形区域,即齿根中心与齿根圆交点处保持了基体调质硬度HRC28-32,使齿轮的齿根保持了足够的根部韧性及强度,沿齿廓淬火保证一定的深度和硬度,使齿轮表面具有足够的耐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艺略图;
图2是本发明淬硬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一种中碳钢发动机齿轮的高频淬火工艺,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工序:预加热→淬火前自然冷却→急速加热→喷水淬火→淬火后自然冷却五个步骤实施;使齿轮的高频淬硬区域沿齿根部形成仿形形状。所述预加热和急速加热是将齿轮放在高频淬火感应圈内进行加热。预加热时,高频淬火感应圈的频率为200Hz,功率为150~250KW,将齿轮齿部温度由常温加热至500~600℃。淬火前自然冷却是预加热停止后,在自然环境下使齿轮齿部温度由500~600℃ 自然降至200~300℃。急速加热是保持高频淬火感应圈200Hz的频率,迅速调高高频淬火感应圈的功率至600~800KW,在时间不大于1s的时间内使齿轮齿部温度由200~300℃急速升温至950℃~1000℃。喷水淬火是在急速加热停止的同时,向齿轮齿部喷水冷却,使齿轮齿部温度由950℃~1000℃急速降温至200~300℃后停止喷水。淬火后自然冷却是在喷水淬火停止后,在自然环境下使齿轮齿部温度由200~300℃自然降至常温。
图2是本发明淬硬区域示意图,由图2可见,本发明的轮齿淬火区域沿齿根形成了仿形区域,在齿根中心与齿根圆交点处(即图2中的A点)保持了中碳钢的调质硬度HRC28-32,使齿根圆处保持了足够的根部韧性及强度,保证了沿齿廓的淬火区域有一定的深度和硬度,使齿轮表面具有足够的耐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12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