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脂肪酶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6135.0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5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晶;王剑英;张清辉;聂新华;熊妍;孙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绿微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96 | 分类号: | C12N9/9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 代理人: | 王志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脂肪酶 保护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脂肪酶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脂肪酶(又名三酰甘油水解酶,EC3.1.0.3)是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蛋白,除了具有生物酶的选择性和专一性特点外,脂肪酶的显著特点是能在油水界面或水不溶性系统中催化水解、酸解、醇解等多种化学反应,尤其是脂肪酶催化的水解反应是一种非均相体系,水溶性的酶在非水溶性的底物和水的界面进行反应,因此脂肪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油脂加工、造纸、皮革等多种行业和领域中。
脂肪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其中微生物脂肪酶以其用途广,易于工业化生产及纯化等优点成为脂肪酶的重要来源。
目前国产的脂肪酶主要以固体脂肪酶为主,固体脂肪酶易于储存、运输,且有利于保护脂肪酶的活性,但固体脂肪酶生产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并且固体脂肪酶的应用范围窄。由于液体脂肪酶的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使得液体脂肪酶具有比固体脂肪酶更广的应用范围,但液体脂肪酶在存放、运输的过程中酶活会大大下降,大大降低液体脂肪酶的使用寿命及应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体脂肪酶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经过产品稳定性考察实验验证,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能大大降低液体脂肪酶的酶活损失,大大提高液体脂肪酶使用寿命及应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体脂肪酶保护剂,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其中,所述聚丙二醇的分子量为76~400。
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反应釜中,依次加入60~79%的水、0.1~0.3%的氯化钙、0.05~0.2%的氯化钾和0.01~0.03%的乙酸钠,以100~15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搅拌20~30分钟,得到一溶液;
B、在所述溶液中依次加入10~20%的聚丙二醇和10~20%的山梨醇,室温下,以100~15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搅拌10~30分钟;
C、停止搅拌,静置,得到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
其中,所述聚丙二醇的分子量为76~400。
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的应用,即在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中加入液体脂肪酶,以10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搅拌20分钟,使所述液体脂肪酶与液体脂肪酶保护剂混合均匀后停止搅拌,其中,按重量计,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为70%~80%,所述液体脂肪酶为20%~30%。
优选地,按重量计,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为72%~75%,所述液体脂肪酶为25%~28%。
最优选地,按重量计,所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为72%,所述液体脂肪酶为28%。
其中,所述液体脂肪酶为碱性液体脂肪酶。
其中,所述液体脂肪酶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
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中的醇类及盐类与脂肪酶相互作用在脂肪酶的表面形成多羟基结构,使脂肪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从而使脂肪酶的酶活保持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液体脂肪酶在存放、运输的过程中酶活会大大下降、大大降低液体脂肪酶的使用寿命及应用效果的情况,本发明的液体脂肪酶保护剂中的醇类及盐类与脂肪酶相互作用在脂肪酶的表面形成多羟基结构,使脂肪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从而使脂肪酶的酶活保持稳定,经过产品稳定性考察实验验证,本发明的液体脂肪酶保护剂能大大降低液体脂肪酶的酶活损失,大大提高液体脂肪酶使用寿命及应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体脂肪酶保护剂对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在15升的反应釜中,先依次加入6公斤的水、0.03公斤的氯化钙、0.005公斤的氯化钾、0.001公斤的乙酸钠,以100~15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搅拌20~30分钟,使氯化钙、氯化钾、乙酸钠充分溶解得到一溶液;然后在所述溶液中依次加入2公斤的聚丙二醇和1.964公斤的山梨醇,室温下,以100~150转/分钟的搅拌速度搅拌10~3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后停止搅拌,静置,得到所述液体脂肪酶保护剂。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绿微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绿微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6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感应充电、加热两用服务平台
- 下一篇:无辐射电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