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的组合加工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225940.1 申请日: 2012-06-29
公开(公告)号: CN103509585A 公开(公告)日: 2014-01-15
发明(设计)人: 张书红;王子军;龙军;李延军;李子锋;申海平;朱丙田;朱玉霞;汪燮卿;杨雪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C10G11/00 分类号: C10G11/00;C10J3/54;C10J3/7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重油 组合 加工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一种劣质重油加工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将重油接触裂化和气化再生有机结合的组合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石油资源日益变重,残炭、硫和金属含量增加。而渣油催化裂化原料要求(Ni+V)<25μg·g-1,一般为10μg·g-1左右,对硫含量也有限制,如石韦公司的渣油流化催化裂化(RFCC)工艺要求的原料油中硫含量在0.2~2.4%(重量),因此劣质重油或渣油加工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资源短缺、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石油资源劣质、重质化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为炼油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急需发展高效绿色的劣质油尤其是劣质重油的新型炼制技术。重质油的高效绿色转化,一方面要求对原料油尽可能的“吃干榨净”,另一方面就是要环保。

劣质重油给加工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劣质重油的密度大,氢碳比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残炭高,导致轻油收率低,焦炭产率高。催化裂化加工重质、劣质原料油时,大量生焦导致整个装置热量过剩,同时也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延迟焦化工艺加工劣质重油时,液收较低,焦炭产率很高,约是原料残炭的1.5倍。如何将占原油40%~60%的重油(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更多的转化为轻质油品,这既是世界炼油业关注的焦点和世界性技术难题,也是国内炼油工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劣质重油的硫含量高,对催化裂化工艺来说,增加了再生部分脱SOx、NOx的成本。焦化工艺(包括延迟焦化和流化焦化)作为重油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加工能力逐年递增,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的石油焦,日益增多的含硫原油产生的高硫石油焦,例如,国内加工进口高硫原油的企业生产的石油焦硫含量高达5.9重量%,如果将其作为燃料使用,势必又产生新的大气SOx、NOx排放问题。因此,加工劣质重油时的硫转化和硫排放问题亟待解决。

催化裂化加工高硫原料时,减少有害硫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为:一种是将原料进行加氢预处理脱硫,另一种是将烟气中的硫转化为SOx形态,然后采取洗涤法进行减排,但是,气体中脱除SOx要比脱除H2S复杂得多。还有一种是在FCC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加入硫转移剂,可以有效控制SOx的排放量。但随着原料的变重变差,催化裂化原料中硫含量逐渐升高,为了达到合格的排放标准,在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加入的硫转移剂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势必影响了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整体的平衡活性。

此外,在催化裂化再生过程中工业再生烟气中的CO2/CO比值一般达1.0~1.3,经常要加入助燃剂促进CO燃烧,防止CO的“尾燃”。如果烟气中的含氧量超过某个数值,CO的燃烧就会失控而使温度大幅升高,又进一步加快了燃烧速率,最后把烟气中的氧全部耗尽为止。此时的温升可以高达400℃,造成操作波动甚至烧坏设备。

CN200910177441针对劣质重油的加工提出了裂化-气化-再生工艺,气化过程采用含氧和水的气化剂,氧含量在12~30%,空床气速优选0.08~2.0m/s,气化炉操作温度在600~1000℃,优选在700~900℃,控制气化反应所得气化气中合成气(CO+H2)的摩尔含量大于50%。

对于上述以无机材料为接触剂上的焦炭气化,其与煤气化的最大不同是,待生剂上焦炭只有百分之几,而煤中碳一般含量达80%以上,因此待生剂上焦炭在有氧、且以制备CO、H2为目的时进行气化反应时,气化气中氧含量不太容易控制。而CN200910177441中的气化炉操作温度很高,发生CO和H2尾燃的危险就更高。此外,劣质重油接触剂上焦炭气化的同时,焦炭中的硫也会发生气化,当气化剂中氧含量控制不好时,气化气中就会存在一定量的SOx,这也不利于硫的回收和减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接触裂化-气化制合成气过程中存在尾燃的安全问题,以及硫回收和硫排放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

(1)在接触裂化单元,重油进入接触裂化反应器,在接触剂的存在下进行接触裂化反应,接触裂化反应器的流出物包括干气、液化气、汽油馏分、柴油馏分、蜡油馏分和带炭接触剂,所述的带炭接触剂进入气化单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59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