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堆草诱捕采集隐翅虫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3285.6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彩云;李俊生;周红章;闫亮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光松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诱捕 采集 隐翅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诱捕农田害虫的方法,特别涉及利用腐败杂草诱捕隐翅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昆虫作为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研究和监测农田昆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有助于了解农田状况,并为农业科学提供更为真实的理论依据。而捕捉昆虫则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外捕捉昆虫的常用方法与技术主要有,真空吸捕器法、飞行障碍捕捉法(对飞翔的甲虫效果比较好)、粘胶器捕捉法(以捕捉鳞翅目、双翅目昆虫的效果最好,常与飞行障碍捕捉法连在一起使用)、窗式诱捕器法(专为捕捉小型昆虫而设计)、抖动拍打捕捉法、帐篷捕捉法、陷阱捕捉法(用于捕捉在地表爬行的一些昆虫)、性诱器捕捉法(具有很好的捕捉效果,且已进行商业化生产)、灯光捕捉法(对于比较某种害虫的密度和预测一些害虫的羽化日期是很有用的)、扫网捕捉法(此法最简便、经济,主要用于鳞翅目、双翅目昆虫的采集)、饲料诱捕法等。这些现存的方法通常成本高、操作繁琐,有的还可能污染环境、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完全无污染、几乎零成本的诱捕针对转基因棉花的捕食性昆虫-隐翅虫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用鲜草在田间每隔一定距离摆放一个的草堆;
(2)将自然堆砌的草堆放置,在第10天、15天和20天时分别取样,草堆在不同的腐败阶段,会有不同类群的食腐性的生物隐藏其中,这些食腐性生物为隐翅虫的食物,可以在不同腐败阶段吸引不同类群的隐翅虫;
(3)收集腐败草堆中的隐翅虫。
其中,步骤(1)中,鲜草的种类为农田新收割下的苋科杂草;每堆草堆间的距离为10m;草堆的边长为1m、高度为1m左右。
其中,步骤(3)中收集隐翅虫的方法为:
a. 迅速将腐败的草堆抖动,使其中昆虫掉落在塑料布上;
b.迅速将塑料布上的昆虫倒入塑料袋或布袋并扎口;
c.用网筛将草堆过筛,并将筛下的底物(网筛的网眼直径一般为1cm,筛下的底物为藏身于草堆里的昆虫和一些体积较小的腐烂杂草)装入步骤b中的塑料袋或布袋后扎口。
同时,还可对收集到的隐翅虫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步骤d:筛选体长小于5mm的隐翅虫,以用于科学研究,进行标本制作并分析草堆不同腐败阶段的农田隐翅虫数量分析及多样性分析等。
隐翅虫收集起来之后,保存于75%的酒精中。
昆虫收集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否能使用合理的方法收集到更多的昆虫,就成为开展研究的关键环节。
发明人通过野外昆虫采集发现,农田边的杂草经过堆积和腐败之后,在不同的腐败阶段会吸引不同的腐食性、肉食性昆虫隐居其中。在森林中人为放置草堆,也会产生相似的效应。草堆的腐烂需要大量的草食分解者昆虫以及其他节肢动物,分解者的聚集又会引诱其捕食者的到来,形成一个密度很高的简单捕食环境。不同腐烂程度的草堆会吸引不同的分解者,随着草堆腐烂,捕食者类群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利用这类昆虫的生活习性,通过在田间设计不同间距的草堆。草堆边长为1m,高度为1m。并在一定时间进行昆虫收集并进行研究。此草堆聚集法可以调查森林、农田底层平时难以发现,但又有聚集性的昆虫类群,同时亦为科研领域昆虫研究提供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研究方法。
本发明着重研究转基因农田捕食性天敌:隐翅虫的采集方法,后用于科学研究。本方法所利用隐翅虫的生活习性:新鲜草堆在一段时间的腐败后其中的食腐昆虫会吸引隐翅虫前来捕食,此法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达到的捕虫效果也更好,也更能反映农田小型捕食性天敌的种群结构。
本发明中所采用方法在国内外昆虫捕捉法中还未见报道,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监测植物残体的分解者以及以这些残体为主要栖息生境的昆虫类群,如地表甲虫(隐翅虫、步甲虫、阎甲、金龟子),尤其适用于小型昆虫隐翅虫(体长<5cm)。该方法的发明是对饲料诱捕法及其它昆虫诱捕法的很好补充。
本发明具有方法简便易操作、成本投入很少,也无需化学或激素作用,无污染且能废物利用等众多优点,是实现对农田内捕食性隐翅虫收集的绝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草堆制作流程。将草堆底面堆成边长为1m正方形,草堆的高度为1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阐述本发明,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1.所需工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32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