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电机用发动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02312.1 | 申请日: | 2012-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希波;杨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5/02 | 分类号: | F01P5/02;F01P5/06;F01P1/02;F01P1/06;H02K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2247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机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用发动机,尤其涉及冷却风道。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80060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引擎式发电机。该引擎式发电机具有使冷却发动机和消声器的冷却风通过的发动机冷却风道和使冷却发电机的冷却风道通过的发电机冷却风道,并用一体形成的排气管道构成了将通过所述发动机冷却风道的冷却风排出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外部的发动机管道和将通过所述发电机冷却风道的冷却风排出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外部的发电机管道。在这种引擎式发电机中,其发动机的冷却实际上采用的是发动机冷却风道与发电机冷却风道并行的形式,也就是说,两个冷却通道是独立的,这样的结果:一是该方案中冷却了发电机的冷却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二是构成冷却管道的部件较多,不利于产品成本的控制。另外,各部件的安装结构复杂也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简单、部件省,能合理利用冷却风并有效提高发动机冷却效果,还可使安装简单易控的发电机用发动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包括发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的发动机,其第一特征在于,该发动机还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发动机的曲轴一端的第一冷却风扇,该第一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第一冷却风道;第二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发动机的曲轴另一端的第二冷却风扇,该第二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的第二冷却风道;由内罩和外罩组成的消声器罩,其与消声器有间隙地设置并形成冷却消声器的第三冷却风道,该第三冷却风道分别与第一、二冷却风道相连通。
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内罩的底壁设置为第二冷却结构的一部分,其与发动机的箱盖形成为容纳第二冷却风扇的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该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具有成型于箱盖底部的第一进风口及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开口于底壁上的第一连接口。
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还具有成型于箱盖顶部的第二进风口。
本发明在第二或三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在箱盖和第二冷却风扇之间还具有引导由第一、二进风口进入的冷却风沿其中心流向第二冷却风扇的箱盖导风罩。
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消声器罩上一体形成有连接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与第一冷却风道连接于气缸体周缘,另一端在消声器罩上形成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本发明在第五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连接管包括管顶部及与管顶部相连的管底部,管顶部与消声器的外罩一体成型,管底部与内罩一体成型。
本发明在第一、二或五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内罩的底壁上竖直设有能分隔来自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的隔离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用于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来自第一冷却风道的冷却风和用于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来自第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通过消声器罩汇合到由消声器罩与消声器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第三冷却风道来冷却消声器,从而实现冷却风的最大化利用,能有效降低发动机运行温度。而消声器罩设计为内、外罩,使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消声器罩不仅用于形成第三冷却风道,而且其内罩的底壁设置为第二冷却结构的一部分而用于形成第二冷却风道,与现有的单独的第二冷却风道相比,能够减少部件,形成消声器罩的一罩多用;同时,其第一进风口开设在箱盖底部,能实现发动机的曲轴箱底部、箱盖的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可以使发动机外部的冷却风沿发动机曲轴箱的顶部表面由设在箱盖上的第二冷却风道的第二进风口流入,从而冷却发动机曲轴箱的顶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第一、二进风口进入的冷却风,将在箱盖导风罩的引导下从其中心部位导向第二冷却风扇,使冷却风的行进路线变为S形,增长了其与发动机箱盖的接触时间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仅用消声器罩,就可以实现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通,而不增加额外的部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本发明中消声器罩的一罩多用,节省了部件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