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0249.8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方亮青;张大力;钱虎林;邱全山;汪开保;汪德才;李善德;张晓宁;王兴祥;吴宏杰;陈松清;李强;何锦龙;查旭东;宫则强;李强;任瑞峰;王水明;佘世云;邹发远;孙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1/10 | 分类号: | C10B21/1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大型 焦炉 炉温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记录特大型焦炉的每一炉孔的装煤时间;
(2)计算并记录步骤(1)中所述每一炉孔的装煤时间与计算时的时间的时间差;
(3)所述步骤(2)中的每个时间差对应其炉孔装煤对整个焦炉的贡献度,将所有炉孔的贡献度累加,算出整个焦炉的结焦过程;
(4)将步骤(3)中的多个贡献度平滑生成温度指数,并计算模拟出焦炉炉温波动运行轨迹;
(5)根据步骤(4)中所建立的焦炉炉温波动运行轨迹,将焦炉加热过程划分为若干段,且每一段的温度测定结果分为若干种情况;
(6)对步骤(5)中的每种情况建立相应控制调节方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计算时的时间,即进行时间差计算时的当时的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将步骤(2)中的时间差生成生产过程指数,并对一定数量的生产过程指数的平滑生成温度指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采用ODBC接口引入焦炉生产过程指数、温度指数数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将焦炉加热过程划分为6段,将每一段的温度测定结果分为8种情况,即整个焦炉加热过程分为48种情况。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过程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Ti为某一炉装煤时刻,T为现在时刻,n为焦炉孔数。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指数的计算方法为:Y=(Xn-18+Xn-17+Xn-16+……+Xn)÷19,其中:Xn为最近一次煤气交换五分种时过程指数,Xn-1为上一次煤气交换五分钟时生产过程指数,Xn-18为前十八次煤气交换五分钟时生产过程指数。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对各段划分如下:
A、温度指数<3062.00001分钟则定为A段,为低温段;
B、温度指数>3062分钟而<3387.00001分钟,
在过程指数>温度指数时则定义为B段,为初步升温段;
在过程指数<温度指数时则定义为F段,为中部降温段;
C、温度指数>3387分钟而<3815.00001分钟,
在过程指数>温度指数时则定义为C段,为中部上升段;
在过程指数<温度指数时则定义为E段,为初步降温段;
D、温度指数>3815分钟则定义为D段,为高温段。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对各段中的各种情况划分如下:令自动测定值减去目标值为温度差值,
如果温度差值>0且温度差值<=2那么温度情况为正正常;
如果温度差值>2且温度差值<=4.5那么温度情况为正中限;
如果温度差值>4.5且温度差值<=7那么温度情况为正上限;
如果温度差值>7那么温度情况为正过高;
如果温度差值>-2且温度差值<=0那么温度情况为负正常;
如果温度差值>-4.5且温度差值<=-2那么温度情况为负中限;
如果温度差值>-7且温度差值<=-4.5那么温度情况为负下限;
如果温度差值<-6.99999那么温度情况为负过低。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大型焦炉的炉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大型焦炉为6米及以上焦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024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