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制磁力软启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4508.0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0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永存;程刚;胡坤;王鹏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49/04 | 分类号: | H02K49/04;H02P15/00;F15B15/18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磁力 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制磁力软启动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型企业和大型装备越来越多,大型电机(5000kW~60000kW)的应用越来越多,大型电机的起动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大型电动机的价值都很高,在生产中也都起着核心作用,它的一点故障便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它采用完善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现有的电动机直接启动方式,往往存在各种缺陷,或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影响同电网其它设备的运行;或其大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反复作用于导线外绝缘,使绝缘加速老化、寿命降低;大电流产生的机械力使导线相互摩擦,降低绝缘寿命;另一方面,其大电流在电机定子线圈和转子鼠笼条上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会造成夹紧松动、线圈变形、鼠笼条断裂等故障;同时,大型电机全压直接起动时的起动转矩大约为额定转矩的2倍,这么大的力矩突然加在静止的机械设备上,会加速齿轮磨损甚至打齿、加速皮带磨损甚至拉断皮带、加速风叶疲劳甚至折断风叶等等。当采用减压起动时,上述危害只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当采用软起动时,上述危害几乎完全消失,因此,现有大型电机的软启动操作方式正在逐渐为目前市场所接受。
针对上述情况,申请人为王书俊的专利名称为“磁力传动装置”(专利号:05505011.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以下技术内容:包括主动轮和与其同轴相间设置的被动轮,在两者的相邻面嵌有永磁体。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主从动轮间的磁吸力软连接,从而实现在主动轮动作的同时从动轮可以随即动作,从而实现其软启动效果;上述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其本身对结构缺陷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两永磁体间单纯的依靠主动轮的N极去直接吸引和引导从动轮的S极,也即单纯依靠其异性相吸的效果来实现其联动目的,导致其传动力矩小,仅可应用于小力矩环境中,从而存在使用局限性;另一方面,两永磁体间距始终为恒定状态,也即是说其传递的力矩始终为一恒定值,这在其应用于某些需变化力矩工作的场合时,上述结构就明显无法胜任了;即使勉强使用,也只能通过增加多个不同力矩设备和配套部件的方式解决,无形中即增大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对其实际生产效益产生极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可控制磁力软启动装置,其可实现输出力矩的可调式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控制磁力软启动装置,包括固接输入轴的主动盘以及与其同轴且盘面相向设置的用于接驳输出轴的从动盘,主、从动盘的相向面间存有间距且其中一面处设置有永磁体,其相应另一面处布置金属导电体;所述永磁体所在盘面划分有用于布置永磁体的区域,各区域呈由盘面轴心向外的发散面状布置,各相邻区域间的磁体在平行其盘体轴线方向上的磁性相异布置;软启动装置还包括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动作时,主动盘与从动盘间作相向或相离动作。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依靠动力机构动作以带动主、从动盘作相对运动,从而使其两者间距产生变化,进而使其两者力场产生变化,最终实现由输入轴至输出轴的力矩可调性;实际使用时,采用磁极间隔布置的永磁体与金属导电体间间隔距离布置,在永磁体转动时,其与金属导电体间产生磁场涡流效应,此时,永磁体相对金属导电体运动,金属导电体切割其磁力线产生涡流,涡流形成磁场,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相对的作用力,速度越快,力量越明显,最终达到带动金属导电体也即输出轴动作的目的;此处采用金属导电体取代老式的异性磁极,则使其主、从动盘间由传统的单纯磁吸力带动转变为更易操控的磁场涡流旋动,从而保证其实际运作效率,相较于传统的难以实现因相对距离变化而产生力矩变动的双磁极配合方式而言,本发明的磁、金属配合方式,显然更能满足小间距范围内的可调力矩传递功能,从而实现其启制动、无级调速、多驱动平衡、过载自我保护等功能,具有传动效率高、适应环境强,运行平稳和易于国产化的特点,其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可靠,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主动轮上永磁体的分布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4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分子量化了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井下高温电子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