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件台的定位对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3104.X | 申请日: | 201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7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朱煜;杨开明;余东东;李鑫;汪劲松;徐登峰;张鸣;胡金春;穆海华;尹文生;崔乐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3F9/00 | 分类号: | G03F9/00;G03F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梁 连接 双边 驱动 工件 定位 对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位对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横梁连接的双边驱动工件台的定位对准装置,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光刻设备中,属于超精密加工和检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双边驱动工件台在现代制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双边驱动的工件台可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有横梁连接工件台和无横梁连接工件台。本文所述针对无横梁连接的双边驱动工件台,结构如图1所示,左右工件台分别采用直线电机驱动,并由气浮轴承支撑和导向,在运动过程中,左右工件台在对准后,同步运动,进而带动负载做超精密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负载与左右工件台通过电磁耦合作用连接,在静止时,负载浮在左右工件台上,负载与左右工件台在运动方向的距离必须始终保持在1mm之内。在控制过程中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当运动结束后,左右工件台会在线缆拉力等外扰因素下发生沿Y轴方向的漂移,当漂移的距离超出工件台上方负载的行程时,左右工件台会对负载施加扭转力和拉力,进而会破坏负载的结构。
二是当运动结束后,如果不加外力约束,两侧的工件台会在线缆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沿Y轴方向的漂移,使左右工件台产生沿Y轴方向的不同步运动,两个工件台沿Y轴方向位置不再处于对准状态,在下次运动前,必须先对两侧工件台重新进行对准操作,耗费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件台的定位对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件台的定位对准装置,两个结构相同的工件台分别在两条导轨上沿Y方向运动,两条导轨沿X方向对称布置于基台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对准装置包含两个相同组件,分别布置于工件台一侧;每个组件包含一个可伸缩单元、一个推杆、一个定位凹槽和一个位置传感器;可伸缩单元沿X轴运动,固定在基座上,推杆固定在可伸缩单元的顶端,可伸缩单元带动推杆沿X轴方向运动,定位凹槽设置在工件台上,位置传感器固定在导轨上,定位凹槽与推杆顶端相配合。
所述的推杆的顶端与定位凹槽配合结构采用平面对平面、曲面对曲面或平面对曲面。
所述的位置传感器采用光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
本发明的优点:定位对齐装置简单可靠,紧凑实用,利用位置传感器检测滑块的位置,触发定位运动,可有效解决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作台滑块的定位和对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件台的结构原理示意图(轴测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采用定位对准装置的无横梁连接双边驱动工件台原理示意图(轴测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采用球面与平面配合的定位对准装置在收缩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6为采用平面与平面配合的定位对准装置在定位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7为采用平面与平面配合的定位对准装置在收缩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8为定位对准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
1-定位凹槽;2-可伸缩单元;3-位置传感器;4-基座;5-导轨;6-工件台;7-负载;8-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无横梁连接的双边驱动工作台结构示意图(轴测图),图2为其俯视图。整个结构包括两个结构相同工件台6、导轨5、负载7和基座4。工件台6由气浮轴承支撑和导向,可在导轨5上沿Y轴运动,左右两个工件台6沿X轴方向对称布置在导轨5上,导轨5固定在基座4上,左右工件台之间无机械连接,负载7与左右工件台之间无机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31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物镜单元及内窥镜
- 下一篇:一种固相合成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