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及其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5557.8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7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杰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杰良 |
主分类号: | A47J36/00 | 分类号: | A47J36/00;A47J37/01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7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电热 炊具 及其 烹调 容积 调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的电热炊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设计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的电热炊具包括电饭煲、烫煲、烤炉等,这些器具使用的功能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电热炊具,它可以烧烤食物、煲汤、煮饭甚至煎炸食物。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020185908.1,发明名称为多功能电热炊具,包括外壳体、内锅和发热装置;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因而具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内锅和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所述内锅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此专利不仅可以利用内锅实施煮饭、煲汤等烹饪工作,更有利于实施受热区域位于锅底的煎炸、嫩煎、炒等烹饪。但缺点是内锅的尺寸单一,即该炉只允许用同一尺寸的内锅,如果用小一点或大一点的尺寸的内锅会出现密封不了或者内锅盖不上等问题,无法实现同一炉用不同尺寸,不同容积,不同材质的锅,实用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结构简单,使用调节方便,而且设计布局合理的多功能电热炊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包括锅盖、锅体及其内设置的内锅、电热装置和电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内设置有改变内锅有效利用容积的调节机构。
所述调节机构为调节内锅高度的升降调节机构。
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内胆、固定于锅体内的若干根立柱、弹簧和内胆固定片,弹簧套于立柱上,配有弹簧的立柱的一端穿过活动内胆的边缘,并通过螺母定位;内胆固定片设置在活动内胆上端的翻边上,锅体的侧壁开有孔槽,内胆固定片活动插接于孔槽内。
所述电热装置包括发热体,该发热体设置在活动内胆的底部。
所述活动内胆的底部中间位置镂空,发热体悬置于该镂空位置上,发热体的边缘向外凸出并挂接于活动内胆的镂空位置边缘,内锅放置于活动内胆内。
所述发热体紧贴于活动内胆的底部。
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固定内胆,固定内胆的上方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活动内盖,通过改变内盖高度,使得内锅的有效利用容积改变,从而可放置不同容积的内锅。
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控制调节内盖高度的螺栓或插销,螺栓或插销上设置有弹性机构辅助内盖升降动作,该弹性机构采用弹簧或伸缩胶。
所述锅盖设置有上测温装置,内锅的下方设置有下测温装置,上、下测温装置分别连接电路控制装置。
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采用改变内锅有效利用容积的方式对烹调容积进行调节;它优选采用放置不同深度的内锅以调节烹调容积或采用改变锅盖的高度以调节烹调容积。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炉膛容积,从而改变内锅容积,解决了炊具的内锅尺寸单一(即同一类型产品只允许用同一尺寸的内锅)的问题,密封性能好,使用方便,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热炊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热炊具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锅盖 1-1、活动扣钩 1-2、排气阀 2、锅体 2-1、孔槽 2-2、翻边 2-3、定位基座 2-4、扣位 3、内锅 4、电热装置 5、电路控制装置 6、调节机构 6-1、立柱 6-2、弹簧 6-3、内胆固定片 6-4、螺母 6-5、活动内胆 7、锅体内盖 8、凹位 9、密封圈 10、环形凸筋 11、凹槽 12、上测温装置 13、下测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杰良,未经黄杰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55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