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姜工夫红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4221.X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9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至县祁乡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章登亚 |
地址: | 247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姜 工夫 红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姜工夫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姜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养生保健佳品,为姜科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 Roscoe)的根茎,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醒脾开胃,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防治外感风寒、鼻寒流涕、头痛发烧、慢性胃炎、胃疼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等。《本草纲目》记载:“姜辛而不荤,去邪避恶,生啖熟食,醋、酱、糖、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含姜辣素、芳香醇、姜烯、水芳烯、茨烯、氨基酸、尼克酸、柠檬酸、抗坏血酸、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胡萝卜素、挥发油、天门冬素、谷氨酸、淀粉、粗纤维素及钙、铁、磷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目前,为了充分利用生姜资源,先后研制出了姜汁饮料,但制备方法工艺较为复杂,或产品成本过高,或是药味过重、口感欠佳,不能为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而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过饮茶达到舒缓紧张、预防保健的目的由来已久,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饮品。而以茶树鲜叶为载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融合茶叶和生姜的养生功效制备而成的生姜工夫红茶,市场上尚未见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生姜工夫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利用茶叶加工的发酵技术,融合了工夫红茶和生姜的养生保健功效。
本发明所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生姜工夫红茶,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茶树鲜叶20份和鲜生姜1份;所述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按照红茶制作工艺,且经两次发酵制成。
制备所述的一种生姜工夫红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称取茶树鲜叶20份,鲜生姜1份,备用;
(2)将茶树鲜叶在日光下凉晒至叶色暗绿,然后添加切成丝状的鲜生姜,混合均匀后揉捻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
(3)第一次发酵:将揉捻叶置于木桶或竹篓中,上盖湿布在发酵室内发酵至叶缘和叶脉呈古铜色并散发茶香,即成第一次毛茶湿坯;
(4))将第一次毛茶湿坯经毛火干燥,散失30%的水份后,摊凉;
(5)第二次发酵:将摊凉后的毛茶湿坯再次放置于木桶或竹篓中,上盖湿布放在发酵室内发酵至叶柄和整个叶面呈古铜色并散发茶香,即成第二次毛茶湿坯;
(6)将第二次毛茶湿坯经烘干干燥到含水量6-7%即得生姜工夫红茶。
上述步骤(3)第一次发酵优选温度控制在35℃―45℃。
上述步骤(5)第二次发酵优选温度控制在25℃-35℃。
本发明的生姜工夫红茶可采用常规方法进一步制备成散茶、速溶茶、茶饮料或袋泡茶。
本发明选择茶树鲜叶和生姜进行组合,经过两次人工发酵,使得生产出来的生姜工夫红茶,在保留传统红茶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还富含天然姜精华,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茶叶后发酵技术,将生姜和茶叶有机融合,所得到的生姜工夫红茶寓药物于茶,寓茶于药中,大幅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和吸收率,从而增强了养生疗效;又保持了工夫红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使养生和品茶于一体;
2、由于生姜具有天然的防腐力和特殊香味,使茶叶具有清爽的芳香气,并延长了茶叶的贮藏期;
3、本发明生产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适中,适合工业化生产,且所得的生姜工夫红茶口感清凉、滑润,具有生姜的风味与感觉,滋味淳朴,是传统茶所不具备的,且有明确的保健效果,消费者易接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至县祁乡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经东至县祁乡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42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