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一体化温度控制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177811.X | 申请日: | 2012-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9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 发明(设计)人: | 阎永恒;俞会根;秦莹;周瑾;王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H01M10/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动汽车 一体化 温度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一体化温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汽车中,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部件主要有乘员舱、发动机和润滑油系统,在纯电动汽车中,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部件主要有乘员舱、动力电池包、电动机、车载充电机和润滑油系统,而在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中,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部件则是上两种车型的集合。
目前上述部件的温度控制系统多数是独立的。
在传统汽车中,乘员舱通过车用空调系统降温、升温,或通过发动机废气换热升温;发动机采用水冷系统,冷却水通过汽车前部的散热器降温;润滑油也是通过汽车前部的另一个散热器降温。升温或降温的能量都由油箱中的燃油经发动机转化而来。
在纯电动汽车中,乘员舱通过车用空调系统降温、升温;电动机采用水冷系统,冷却水通过汽车前部的散热器降温;润滑油也是通过汽车前部的另一个散热器降温;电池包多采用风冷系统,从乘员舱抽取空气进入电池包内部进行热交换后排出车体外;充电机多采用风冷,通过风扇降温。升温或降温的能量都来自于动力电池包中储存的电能。
上述部件的独立温度控制系统的优点是方便和灵活,但也存在着能量利用效率低的不足。对于传统汽车,这意味着油耗的增加,对于电动汽车,这意味着续驶里程的降低。鉴于续驶里程短是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在性能上的最大劣势,任何增加续驶里程的方法或手段对于电动汽车来说都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在满足温度控制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这些系统的能量消耗,从而增加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一体化温度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箱、乘员舱、电加热器、车载充电机、电机、散热器、若干水泵、若干电磁阀、若干管道、动力电池组、整车温度控制器等,动力电池组置于电池箱内,所述电动机、动力电池组、车载充电机等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部件均采用液冷系统作为温度控制系统,并且这些部件的液冷系统通过管路和电磁阀、泵等连通在一起,使用同一种冷却介质。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冷却介质为汽车冷却液。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电制冷器,所述电制冷器集成有换热器,乘员舱的温度调节通过电制冷器和换热器来实现。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通过换热器对上述综合液体冷却系统的液体冷却介质降温。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通过换热器将上述综合液体冷却系统中的液体冷却介质所携带的热量交换到乘员舱。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电加热器供电电源接至电池包或车载充电机输出的直流电。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综合液体冷却系统、电制冷器和电加热器由温度控制模块进行控制。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各个部件内部及液冷系统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模块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池箱、乘员舱、电制冷器、电加热器、车载充电机、电机、散热器、水泵通过管道和电磁阀开、闭排列组合成多个不同的回路。
由于采用一体化液冷系统,液冷系统的加热和冷却能力更强,效果更好,特别是可使电池包的温度场更均匀。同时更加节能,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由各部件温控系统构成的综合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1、电池箱,2、乘员舱,3、电加热器,4、电制冷器(集成了换热器),5、车载充电机,6、电机,7、散热器,8、水泵,9、电磁阀,10、动力电池组,11、整车温度控制器、12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78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桥隧一体防落石柔性钢网明洞结构
- 下一篇:一种清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