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0342.9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0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刘五奎;王卫良;李普选;杜长安;王旭;金玉明;张生雨;李晓东;郑志成;王殿轩;吴侠;孙旭东;张怀斌;陈小军;宋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工大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生 压低 温脱溶 工艺 方法 | ||
1.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浸油后的花生物料通过物料进口输送并摊覆到具有密闭腔室的壳体内的低温加热推进装置上;
(2)、低温加热推进装置在设在壳体外部动力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将花生物料在密闭腔室内不断地向前移动、翻转并持续低温加热,同时使用抽真空装置将密闭腔室内抽成真空负压状态并抽出花生物料中的溶剂和水分;
(3)、花生物料在密闭腔室内不断地被向前移动、翻转并持续低温加热一段时间后,通过壳体底部的物料出口排出;
(4)、每隔一段时间将汇集在壳体底部的液体出口的冷凝液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低温加热的温度不超过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密闭腔室内的真空负压状态的真空度小于0.09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一段时间为10~8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花生物料摊覆到低温加热推进装置上的厚度为5~2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为减速电机,低温加热推进装置包括与动力驱动装置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的主动轴、与主动轴通过第二链条传动连接的从动轴以及均匀设在第二链条上的推杆,第二链条的上半幅下方设有上板式加热器,第二链条的下半幅下方设有下板式加热器;
所述上板式加热器和下板式加热器都由平行于第二链条的上层板和下层板组成,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形成一层加热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加热推进装置自上而下设置至少两层,下层的低温加热推进装置分别与其临近上层的低温加热推进装置链传动连接;
所述每层的低温加热推进装置的主动轴位置均高于从动轴位置,每层上的上板式加热器和下板式加热器均交错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进口设在临近主动轴的壳体顶部,物料进口外侧连接有螺旋给料封闭器;物料出口设在临近主动轴的壳体底部,物料出口外侧连接有螺旋出料封闭器;液体出口设在临近从动轴的壳体底部,液体出口外侧设有封闭式电磁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机架,所述抽真空装置为抽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花生负压低温脱溶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花生物料通过螺旋给料封闭器向壳体内的低温加热推进装置上输送,螺旋给料封闭器控制摊覆在上层板上花生物料的厚度;
所述步骤(2)中花生物料在密闭腔室内不断地向前移动、翻转并持续低温加热具体为以下过程:
动力驱动装置通过第一链条带动主动轴转动,主动轴再通过第二链条带动推杆运动,相邻两根推杆的间距为60~500mm,推杆的运动速度为10-160m/min,推杆推动花生物料在上层板上移动,在移动的同时,加热通道内通入小于60℃的热水对花生物料进行低温加热,当推杆推动物料移动到临近从动轴时,物料落到下板式加热器的上层板上,花生物料就进行一次搅拌和翻转,然后再由推杆推动物料向主动轴方向移动,临近主动轴时,物料落到第二层低温加热推进装置的上层板上,重复上述花生物料被向前移动、翻转并持续低温加热进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工大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郑州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工大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034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