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2017.8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2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耿柏松;吴志国;季旭;闫鹏勋;王君;卓仁富;闫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04 | 分类号: | B22F9/0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陆菊华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自动 分类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粉体自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纳米粉体生产装置,在真空室中,金属源在等离子体轰击、激光照射或电加热作用下,金属原子脱离金属源本体,这些金属原子将向反应室的四周溅射,最后在收集桶上遇冷沉积,形成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的大小,与收集桶和金属蒸发源之间的距离以及收集桶壁的温度有关。该装置的收集桶是固定不动的,在使用该装置生产纳米粉体时,随着沉积在收集桶内壁上的纳米粉体逐渐增加,很难保证收集壁对纳米粉体的冷却效果,通常,要在生产一段时间后,清理出已沉积的纳米粉体后再继续生产,以保证纳米粉体的尺寸和冷却效果。同时,收集桶壁在高度上与金属蒸发源之间不是等距离的,造成在不同高度沉积的粉体尺寸存在差异,而该装置无法根据粉体尺寸大小进行分类收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纳米粉体生产装置无法连续生产和分类收集的缺点,提供一种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它包括支架和若干个收集单元,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板和下支板,所述收集单元包括收集筒、刮粉刷和收集槽,所述收集筒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架的上支板和下支板的限位孔卡在支架上,在收集筒的顶端设有齿轮并通过链条与电机相连;在收集筒的外壁上紧贴着刮粉刷和若干个收集槽,所述刮粉刷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架的上支板和下支板,所述收集槽固定在刮粉刷上。
进一步,所述收集单元沿着支架的中心轴对称分布。
进一步,所述收集筒是由空心筒和旋转轴构成,所述空心筒套在旋转轴上,并固定于旋转轴的三叉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空心筒的筒壁设置有用于装冷却液的冷却腔。
进一步,所述收集槽底部设有供纳米粉体流出的收集孔。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旋转的收集筒,再配合刮粉刷,使沉积在收集筒上的纳米颗粒能够及时的从收集筒上刮除,保证了在重新进入反应室时,收集筒外壁表面的干净,解决了因纳米颗粒沉积厚度的增加造成收集筒冷却效果下降的问题。
(2)本发明在不同高度上设置收集槽,从而实现将不同度上沉积的纳米颗粒分开收集。
(3)本发明的装置可实现纳米粉体的连续生产。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纳米粉体生产装置。
图2为本发明的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俯视图。
图3为收集装置的支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中收集单元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纳米粉体自动分类收集装置中收集单元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收集单元中的收集筒示意图。
其中,金属罩-i,收集桶-ii,金属源-iii,真空室-iv,电机-v,固定平台-vi,支架-a,收集单元-b,上支板-a1,下支板-a2,限位孔-a3,卡槽-a4,空心筒-1,冷却腔-11,旋转轴-2,三叉支架-21,齿轮-22,刮粉刷-3,收集槽-4,收集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纳米粉体生产装置,其收集桶ii固定在固定平台vi上,在其外由金属罩i密封,接通真空泵,将金属罩内抽成真空,金属源iii在等离子体轰击、激光照射或电加热作用下,金属原子脱离金属源本体,产生的金属蒸汽在收集桶壁上冷却成纳米粉体。
本发明只是对上述生产装置中收集桶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20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