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2393.9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1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吉;胡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C07K1/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徐嵩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特异性 免疫 吸附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用于血液净化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采用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方法实现载体与配基的偶联,制备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
技术背景
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疗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层析原理以实现血液净化的一种新技术,用于治疗一些传统方法难以奏效的疾病。它是将对某些具有专一而可逆亲和力的生物活性分子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吸附性能,特异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自1979年Terman首次报道用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治疗一例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获得成功后,免疫吸附疗法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
对免疫吸附疗法的疗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免疫吸附材料(也称为免疫吸附剂)。目前,国外临床应用的免疫吸附材料主要是以蛋白A为配基的吸附材料,它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IgG等致病因子。蛋白A吸附材料自从上世纪80年代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来,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并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推荐疗法。但是,蛋白A吸附材料也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首先,蛋白A价格高昂,占蛋白A免疫吸附材料成本的80%左右,给普通患者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蛋白A作为一种蛋白质配基,稳定性不高,容易变性,为吸附材料的生产、运输、保存和使用带来不便;其三,蛋白A是一种蛋白质大分子,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脱落则会给患者安全带来风险。因此,如何克服蛋白A吸附材料的这些缺陷,设计和制备既具有与蛋白A吸附材料相当的免疫吸附效率,又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对低廉的成本的新型免疫吸附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蛋白A类生物大分子相比,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在成本和物理化学稳定性上都具有显著优势,故很多研究着眼于筛选和设计具有仿生物亲和作用的小分子配基,即模拟生物特异性配基或仿生配基(pseudobiospecific ligand),进而研究以这类小分子物质为配基的IgG吸附材料。在这些仿生配基中,氨基酸由于其无毒,价廉和对IgG的高选择性已代替蛋白质用于亲和色谱方面。有报道证明氨基酸能高效地从人血浆或血清中分离出IgG。然而,目前所研究的这类非蛋白A类的免疫吸附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达到与蛋白A吸附材料相当的分离或治疗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材料与抗体的结合力和选择性上还不够理想。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吸附材料与抗体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对于设计和制备吸附性能与蛋白A吸附剂相当的新型免疫吸附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为免疫吸附材料的载体-配基复合物,其制备过程一般包括两个基本过程:载体活化以及活性载体与配基的偶联。在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多糖基载体活化最通常的方法是先将其羟基氧化后,接上二胺类间隔臂,再经醛化(一般用戊二醛)生成希夫碱;然后,还原成烷胺键化合物。经活化的活性载体直接与未经修饰的配基通过烷胺键偶联。该制备方法中,活化步骤繁琐,且经过多步活化反应后,载体的总活化率大大降低。而且烷胺键对蛋白A的反应选择性并不高。因此,活性载体与配基之间的反应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免疫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可靠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
本发明第二目的是提供上述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在IgG分离中的应用。
本发明以含有丰富羟基,血液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琼脂糖凝胶为载体,以廉价、稳定、易于保存和消毒的氨基酸为仿生配基,采用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点击化学设计和制备一种对IgG具有高选择性,且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可靠,效果与蛋白A吸附材料相当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23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