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8740.0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8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学红;王国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娜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件 可信性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测试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结构日趋复杂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安全性(Secur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等问题日益凸显,常常使得信息系统不能以用户所期望或信任的方式工作。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由于可信性问题引发的麻烦、损失甚至灾难不胜枚举。如何确保软件为人们提供可信赖的服务,如何提高软件的可信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像通信这种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的软件,更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软件可信性在本质上是传统的软件质量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但与传统的软件质量研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它更关注使用层面的综合化的质量属性及其保障。然而,目前可信软件构造技术、可信性度量与评价方法严重缺乏,使得软件产品在推出时就含有已知或未知的缺陷,对软件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软件的服务质量及其可信度成为用户使用软件的主要准则和服务商竞争合作的主要指标。要想提高软件的可信性,必须对软件进行深入的测试。目前常见的软件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界面测试,这些测试是用户看得见的、和用户使用体验密切相关的,是保证软件可信性的必要手段,但这些只是软件的外部表现测试。
软件的外部表现测试主要是保障用户体验方面的测试,忽略了软件内部结构的重要性。而且外部表现测试往往依赖于内部结构,只有内部结构正确,才能保证外部表现测试的顺利进行。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是使用白盒测试技术,例如基于测试用例的单元测试,对软件内部结构进行测试,但是由于测试用例、测试数据、测试环境等的影响,测试很难彻底,100%的分支覆盖、代码覆盖等很难达到,因此软件中仍可能存在深层次的缺陷,导致软件的可信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及装置,用于实现对软件缺陷的测试,提高软件的可信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包括:
获取软件代码中待检测的对象的名称、所有状态以及状态变迁条件,所述状态变迁条件为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
根据所述对象的名称、所有状态以及状态变迁条件,在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中进行提炼和语义转换,生成用测试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所述测试语言为符合所述软件代码的语义的描述方式;
根据用测试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在所述软件代码中对所述对象进行缺陷检测。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可信性测试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软件代码中待检测的对象的名称、所有状态以及状态变迁条件,所述状态变迁条件为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象的名称、所有状态以及状态变迁条件,在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中进行提炼和语义转换,生成用测试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所述测试语言为符合所述软件代码的语义的描述方式;
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用测试语言描述的所述对象的缺陷,在所述软件代码中对所述对象进行缺陷检测。
本发明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软件代码中待检测对象的名称、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变迁条件,并基于此对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对象缺陷进行提炼和语义转换,生成用测试语言描述的对象缺陷,并基于此在软件代码中对待检测的对象进行缺陷检测。本发明技术方案基于缺陷的测试技术可以深入软件代码的内部结构,通过对缺陷进行抽象建模,从内部结构出发,检测软件代码中的缺陷,有利于提高软件代码的可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可信性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软件代码中待检测的对象的名称、所有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变迁条件。
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软件可信性测试装置,其可以是计算机等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87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卡连接器端子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反射镜对准检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