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2470.2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冰;朱祝阳;丁武俊;张方伟;黄博学;陈文强;韦兴民;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6 | 分类号: | B60R21/0136;B60K28/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康正德;范晓斌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碰撞 安全 处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包括
碰撞传感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产生碰撞信号;
安全气囊控制单元(2),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并基于所述碰撞信号确定是否发出安全控制信号;
车身控制单元(4),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控制汽车车门控制器(41)以对汽车车门解锁;
发动机控制单元(3),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控制发动机燃油泵(31)以对汽车发动机断油;
供电电源,为各控制单元供电;
所述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还包括
碰撞控制单元(5),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在车身控制单元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失效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汽车车门控制器以对汽车车门解锁和/或所述发动机燃油泵以对汽车发动机断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碰撞传感器包括左前碰撞传感器(11)、右前碰撞传感器(12)、驾驶员侧碰撞传感器(13)、乘客侧碰撞传感器(14)和后碰撞传感器(15),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接收来自任一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并基于所述任一碰撞信号确定是否发出安全控制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碰撞控制单元(5)还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其中所述碰撞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监视汽车车门和发动机燃油泵的状态,如在预定时间内汽车车门未解锁和/或发动机燃油泵未断油,则判断所述车身控制单元(4)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3)失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车身控制单元(4)、发动机控制单元(3)和碰撞控制单元(5)通过CAN总线(6)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碰撞控制单元(5)还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其中所述碰撞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监视CAN总线(6)和/或供电电源的状态,如发现CAN总线损坏和/或供电电源损坏,则判断所述车身控制单元(4)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3)失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碰撞控制单元(5)设置在远离发动机控制单元(3)的汽车后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碰撞控制单元(5)设置有备用电源(7)。
8.一种汽车碰撞安全处理方法,包括
使用碰撞传感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产生碰撞信号;
使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并基于所述碰撞信号确定是否发出安全控制信号;
使用车身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控制汽车车门控制器以对汽车车门解锁;
使用发动机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控制发动机燃油泵以对汽车发动机断油;
使用供电电源为各控制单元供电;
所述汽车碰撞安全处理方法还包括
使用碰撞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安全控制信号,在车身控制单元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失效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汽车车门控制器以对汽车车门解锁和/或所述发动机燃油泵以对汽车发动机断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使用所述碰撞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其中所述碰撞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监视汽车车门和发动机燃油泵的状态,如在预定时间内汽车车门未解锁和/或发动机燃油泵未断油,则判断所述车身控制单元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失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碰撞安全处理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碰撞控制单元还接收来自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其中所述碰撞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监视连接各控制单元的CAN总线和/或供电电源的状态,如发现CAN总线损坏和/或供电电源损坏,则判断所述车身控制单元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失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247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