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深海藻增养殖浮床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6689.1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8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许强;杨红生;王均光;刘青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李颖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调 深海 养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开放型深水海域的大型藻类增养殖设施,具体为一种可调深海藻增养殖浮床。
背景技术:
我国海水养殖利用的海域主要集中在20米等深线以内。超过20米水深的区域由于距岸较远,因此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小,水流畅通,水质清新,是进行浅海生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恢复的重要区域。大型海藻床的构建是修复受损海洋生境、有效恢复渔业资源的关键。浅海区域大型藻类多采用筏式养殖方式,其优点是管理方便,但缺点是适养海区水深较浅,养殖藻类居于上层水体,当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如台风)时,筏架和苗绳受风浪影响会剧烈运动、纠缠,造成藻类大量脱落,因此无法在浪大流急的深水海区应用。而深水海域的海底由于光照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藻类的生长需求,限制了海藻床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开放型深水海域的大型藻类增养殖设施,在广阔的深水区域为大型藻类提供优良的生长平台,为远海海域的生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恢复提供装备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深海藻增养殖浮床的设计方案,以解决深水海域无法进行大型藻类增养殖的难题。应用该设施可在水深20米以上的海域开展大型藻类增养殖,藻类可在适宜水层生长,同时可避开外海恶劣海况的影响。该设施也可作为鲍、刺参等海珍品的增养殖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调深海藻增养殖浮床,包括主锚缆和海藻增养殖浮床,其中主锚缆的缆绳上端连接浮于水面的主浮球,下端连接有位于海底的稳固结构,在所述缆绳上设有多套固定海藻增养殖浮床的链环;所述海藻增养殖浮床包括浮性框架、底网、围网及配重系统,所述浮性框架的底面设有底网,主锚缆中的缆绳由所述底网穿过,在浮性框架的四周围有围网;所述浮性框架的下方通过斜拉绳连接有配重系统,该配重系统与所述缆绳上的链环连接;所述海藻增养殖浮床通过配重系统与不同高度的链环连接调整所处预定水层。
所述浮性框架底面上的底网中间设有供所述缆绳及链环穿过的中心圆环,底网的上方拴有多根之字形或平行的绳子,每根绳子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心圆环,另一端与浮性框架的底面边缘相连;所述浮性框架的上表面向内倾斜。
所述浮性框架的边缘设置有防止底播生物逃逸的向内倾斜的围网,围网上端拴多个小浮球,围网的网孔与所述底网的网孔直径相同。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深海藻增养殖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性框架(6)的上表面边缘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小浮球(9),所述围网(8)的上端与各小浮球(9)相连,下端接至浮性框架(6)的底面边缘,围网(8)的网孔与所述底网(7)的网孔直径相同。
所述浮性框架的底部设有防止海藻增养殖浮床自旋转的导流板。
所述导流板为两个长方形的板,长度为浮性框架底面半径的1/2,导流板的一端固定于浮性框架上,另一端通过绳子接至浮性框架底面上的底网中间设置的中心圆环。所述斜拉绳的长度大于浮性框架的底面直径。
所述配重系统包括配重框架、配重块、下圆环及卡栓,其中配重框架为三角形,两个底角分别拴有配重块、下圆环设置在顶角上,所述下圆环上活动连接有调整海藻增养殖浮床所处水层的卡栓,该卡栓在定位海藻增养殖浮床时插入所述链环内。
所述配重框架包括圆形铁环、两个斜臂及横梁,其中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圆形铁环,所述配重块拴在该圆形铁环上,两个斜臂的一端分别与横梁两端的圆形铁环相连,另一端分别接至所述下圆环上。
所述主锚缆缆绳长度与投放点水深一致,所述链环安装在缆绳上适宜藻类生长的水层处。在最下方的链环与海底的稳固结构之间的所述缆绳上安装有防止缆绳自旋转拧丝的转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发明,设施采用双浮力系统,浮床框架自身较大的浮力保证设施在水下的直立姿态,主锚缆的浮力系统则可将浮床精确地固定在预定水层,浮床与配重系统总体处于微浮力状态则使得水层调整更加便捷。
2、采用本发明,浮床系统可悬浮在任意水层,可根据养殖大型藻类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水层,使得深水区海藻床的构建成为可能。
3、采用本发明,设施主体并不在水面,而是处于水下10米左右,可最大程度避开上层风浪,大大提高了设施抗恶劣海况的能力。
4、采用本发明,无需设置筏架,将经济藻类(如龙须菜、海带、鼠尾藻、裙带菜等)养殖区域拓展至水流交换更加通畅、水质清洁的外海或岛屿周边海域。
5、采用本发明,在特定区域规划投放设施,可形成规模化中层海藻床,是一种构建浅海“海底森林”的有效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66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