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4664.8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1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段钰锋;杨春振;刘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13/02 | 分类号: | B01F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循环 流化床 颗粒 混合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物混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颗粒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颗粒物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固-固表面反应特性均较强,被广泛作为合成反应的反应物。通常多种颗粒物的固-固化学反应是基于良好混合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目前生产颗粒物混合物的工艺过程普遍效率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不连续且混合不均匀,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颗粒物混合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混合均匀度高、能够连续生产的颗粒物混合装置能够给行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
流化床技术在强化颗粒混合、固-固反应等领域具有独特优越性,为颗粒物大规模连续混合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高效的技术路线。颗粒物(粒径小于300 μm)间的粘附力很强,传统流化技术易形成沟流,难以实现稳定的流态化;但是在高气速下,颗粒物可以形成聚团现象,这些较大的聚团能够实现稳定的流化。因此可以将这些较大的聚团多次破碎、重组,进而实现颗粒物的均匀混合。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颗粒物混合工艺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以实现颗粒物的均匀混合和连续生产技术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混合效率高、混合均匀度高、产量大、节能和连续生产能力。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为:
该装置包括料斗、螺旋给料器、罗茨风机、外床风室、内床风室、布风板、返料器、立管、一级旋风除尘器、二级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成品物料收集器、内床、外床、过渡段、内构件、提升管、圆筒;在内床和外床下部设有密孔板作为布风板,在布风板的下部为外床风室和内床风室,内床和外床之间由圆筒隔开,圆筒下部有锯齿形流通窗口,便于外床的颗粒物进入内床;在内床的上部连接有过渡段,过渡段的上部连接有提升管,提升管上部与一级旋风除尘器连通,一级旋风除尘器的下部连接立管,立管的下部通过返料器与外床的下半部连通;一级旋风除尘器的上部与二级旋风分离器连通,布袋除尘器位于二级旋风分离器中,二级旋风分离器的下部与成品物料收集器连通;储存在料斗中的颗粒物通过螺旋给料器加入到外床内。
其中:
颗粒物的种类等于两种或大于两种;
颗粒物的粒径均小于300 μm;
所述的罗茨风机,提供不与颗粒物发生反应的流化气;
圆筒上部设置一倒置圆锥面内构件,与圆筒之间留有空隙;
内构件与过渡段相连,二者之间留有一定空隙;
圆筒下部有锯齿形流通窗口,便于外床的颗粒物进入内床;
内床流化流速大于外床流化流速;
颗粒物混合均匀后经二级旋风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收集后集中于成品物料收集器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内循环流化床实现多种颗粒物的混合,即颗粒的混合主要依靠在内床和外床之间进行的物料颗粒内循环。与常用的截面等速流化床相比,本发明通过内床高速气流携带颗粒物上升,与内构件碰撞后,大量颗粒物被折回进入外床向下运动;借助供入内床风室和外床风室的气速差实现外床的颗粒物向内床传输,实现颗粒物的内循环。同时颗粒在从外床向内床返混过程中,较大的颗粒聚团会破碎成较小颗粒聚团,内床和外床间的团聚和破碎,能够强化颗粒物的混合过程,促使两种或两种以上颗粒物混合更加均匀。
2)本发明通过外循环回路实现多种颗粒物的混合,即颗粒物的混合过程在流化床和一级旋风分离器、立管、返料器组成的外循环回路中进行。在内床和外床混合的同时,还能通过外循环强化颗粒物的混合过程。不同颗粒物在内床和外床混合后,穿过内构件与过渡段间留有的空隙上升至具有较高气速的提升管内,一级旋风除尘器将绝大多数颗粒捕集经过立管、返料器返回至外床,实现颗粒物的外部循环,同时大大延长颗粒混合过程的时间,进一步强化了颗粒物的混合过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具有如下显著特点:颗粒物混合过程的时间长,混合过程由内循环和外循环组成,自动化程度高,混合效率高,节能且能够连续生产,能够适应大规模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物混合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4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块
- 下一篇:小麦蛋白纤维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