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提供降低排放物的驱动系统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1738.2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J.B.坎贝尔;M.A.斯特夫卡;N.H.赫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H02K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原绍辉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提供 降低 排放 驱动 系统 车辆 | ||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主要涉及针对电动车辆或者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系统及方法,特别是涉及提供降低电磁排放物的驱动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通常包括交流(AC)电马达,其由直流(DC)电源驱动,比如高压蓄电池组。蓄电池组将直流电提供至逆变器模块,其执行快速切换功能,以能够将直流电转换为驱动交流电马达的交流电。
逆变器的快速切换还会产生电磁干扰(EMI),其被证明是传导干扰或辐射排放物,会阻碍车辆中的无线电接收装置或其它电子装置的正常操作。另外,EMI还有可能从车辆向周围环境辐射,在某些国家这有可能会超出许可的EMI水平。因此,非常需要为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内的EMI排放物提供一个简单、可靠而划算的解决方案。另外,本发明其他可取特征以及特点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理解的具体描述以及前述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而变得易于理解。
发明内容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该系统提供了降低的电磁排放物。该系统包括电动马达和带有能容纳一部分驱动轴的套环的变速器。套环的内径与驱动轴的外径成比例,从而在变速器和驱动轴之间建立电容耦合,由此降低了沿驱动轴的电磁排放物。
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该系统提供了降低的电磁排放物。该系统包括电动马达和与驱动轴联结的变速器。套管与变速器联结并围绕着驱动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套管的内径与驱动轴的外径成比例,从而在变速器和驱动轴之间建立电容耦合,由此降低沿驱动轴的电磁排放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下方案:
方案1. 一种车辆,包括:
电动马达;
具有外径的驱动轴;以及
具有将驱动轴与电动马达相联结的套环的变速器,套环的内径构造为可以容纳驱动轴的外径,并在变速器和驱动轴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套环的内径约为102毫米。
方案3.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驱动轴的外径约为101.8毫米。
方案4.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套环的长度约为154毫米。
方案5.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电容耦合约为8.5毫微法拉。
方案6.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电容耦合提供了一条在1MHz下到达搭铁的低阻抗路径。
方案7. 根据方案6所述车辆,其中电容耦合提供了一条在1MHz下到达搭铁的约1.9 ohm的低阻抗路径。
方案8. 根据方案1所述车辆,其中套环机械地且电气地同变速器相联结。
方案9. 一种车辆,包括:
电动马达;
带有滑动叉的驱动轴;
变速器,其通过在电容界面处接收滑动叉来与电动马达和驱动轴联结,电容界面围绕滑动叉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方案10. 根据方案9所述车辆,其中的电容界面包括套环,套环的内径与滑动叉的外径成比例以产生电容耦合。
方案11. 根据方案10所述车辆,其中套环一体地形成在变速器内。
方案12. 根据方案10所述车辆,其中套环机械地且电气地同变速器相联结。
方案13. 根据方案10所述车辆,其中电容耦合名义上是8.5毫微法拉。
方案14. 根据方案9所述车辆,其中电容界面提供一条在1MHz下到达搭铁的低阻抗路径。
方案15. 一种车辆,包括:
电动马达;
驱动轴;
变速器,其联结至电动马达和驱动轴,且具有联结至变速器并围绕驱动轴的一部分延伸的套管,套管的内径与驱动轴的外径成比例,从而在变速器和驱动轴之间建立电容耦合,由此降低沿驱动轴的电磁排放物。
方案16. 根据方案15所述车辆,其中套管的内径约为102毫米。
方案17. 根据方案15所述车辆,其中驱动轴的外径约为101.8毫米。
方案18. 根据方案15所述车辆,其中电容耦合约为8.5毫微法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1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