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纯空气能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9752.9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4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郑宝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宝根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25/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的发动装置,尤其是一种纯空气能发动机。
背景技术
电能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太阳能,不管风能、水能、生物能、化石能源、天然气或可燃冰等,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新的可再生绿色洁净电能利用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现在,对于新能源开发,水力、风力等太阳能动力发电技术的直接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水力发电开发潜力已不大,风力,太阳光太过于分散,使得风力、太阳光发电的直接利用占地面积庞大、一次性投资极高。
地球大气每天都在重复吸收并发散太阳辐射的能量,而吸收太阳光热能的环境流体-空气中的太阳热能每天更新,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技术对空气中的热能进行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且热效率高、投资低、成本低的纯空气能发动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纯空气能发动机,包括氟利昂循环通道及导热介质循环通道,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上设置有压缩机和气动机,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沿压缩机后依次设置有液化腔、气动机和汽化腔,最后流回压缩机;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通道包括加热腔、第一做功腔、过渡腔、第二做功腔和吸热腔,所述第一做功腔内设置有可与第一做功腔内的介质热交换的第一水银腔,第一水银腔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动力缸的缸体内,所述第二做功腔内设置有可与第二做功腔内的介质热交换的第二水银腔,所述第二水银腔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动力缸的缸体;所述液化腔设置在加热腔内,所述汽化腔设置在吸热腔内。
为充分的实现各腔体的高效率的转换,本发明改进有,所述导热介质循环通道还包括第一回液腔和第二回液腔,所述第一回液腔一端与第一做功腔相连,另一端与加热腔相连,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穿过所述第一回液腔及第二回液腔。
本发明改进有,所述过渡腔为两个,两个过渡腔独立的连接第一做功腔和第二做功腔。
本发明改进有,各个腔之间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改进有,水位低的腔与水位高的腔之间设置有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吸收太阳光热能的环境流体-空气中的太阳能能每天更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外界的循环系统中各部位的温度要控制在理想的温度,压缩机的介质采用氟利昂,其制冷率要达5.5以上,在循环通道内不断循环,对其循环过程中的热量得到充分的吸收,通过对水银腔的加热和冷却实现水银的膨胀和收缩,水银腔推动活塞运动对外发电。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纯空气能发动机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压缩机;2-气动机;3-液化腔;4-汽化腔;5-加热腔;6-第一做功腔;7-过渡腔;8-第二做功腔;9-吸热腔;10-第一水银腔;11-第二水银腔;12-第一回液腔;13-第二回液腔;14-阀门;15-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纯空气能发动机,包括氟利昂循环通道及导热介质循环通道,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上设置有压缩机1和气动机2,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沿压缩机1后依次设置有液化腔3、气动机2和汽化腔4,最后流回压缩机1;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通道包括加热腔5、第一做功腔6、过渡腔7、第二做功腔8和吸热腔9,所述第一做功腔6内设置有可与第一做工腔6内的介质热交换的第一水银腔10,第一水银腔10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动力缸的缸体内,所述第二做工腔8内设置有可与第二做工腔8内的介质热交换的第二水银腔11,所述第二水银腔11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动力缸的缸体内;所述液化腔3设置在加热腔5内,所述汽化腔4设置在吸热腔9内。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介质循环通道还包括第一回液腔12和第二回液腔13,所述第一回液腔12一端与第一做功腔6相连,另一端与加热腔5相连,所述氟利昂循环通道穿过所述第一回液腔12及第二回液腔13。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腔7为两个,两个过渡腔7独立的连接第一做功腔6和第二做功腔8。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各个腔之间设置有阀门14。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水位低的腔与水位高的腔之间设置有泵15。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介质循环通道与外界介质相连。通过外界介质相连可以有效的控制导热介质循环通道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宝根,未经郑宝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97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