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4505.1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栋;王兵;耿玉侠;杨克俭;李荣;李强;袁学民;郑仁;王美娇;王瑞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天辰绿色能源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振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44 | 分类号: | C08F220/44;C08F212/10;C08F2/02;C08F6/2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孙春玲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an 连续 本体 生产工艺 | ||
1.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苯乙烯单体、丙烯腈单体、乙苯溶剂分别通过各自的高精度质量流量计和调节阀进入配料罐,充分混合后经原料输送泵进入聚合反应釜;
(2)助剂分子量调节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分别经各自的高精度质量流量计和调节阀进入聚合反应釜;
(3)步骤(1)所述原料和步骤(2)所述助剂连续进入聚合反应釜,聚合反应釜温度采用四级冷却控制;
(4)反应物料在聚合反应釜的停留时间为2~5小时,然后聚合反应釜内溶液通过反应出料泵经一级预热器,送到一级脱轻器,在温度为110~130℃,压力为30~50kPaA条件蒸发出未反应的大部分丙烯腈单体后,再通过一级脱轻泵,经二级预热器,送到二级脱轻器,在温度为200~220℃,压力为2~10kPaA条件下蒸发出余下未反应单体和溶剂,得到高纯的聚合物,经二级脱轻泵送去挤出和造粒,得到SAN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聚合反应釜采用四级冷却控制,一级冷却为聚合反应釜夹套循环冷却,二级冷却为聚合反应釜蒸发气相冷凝冷却,三级冷却及四级冷却为将聚合反应釜蒸发气相冷凝后,在真空环境下进行深度冷却,所得到液体温度较二级冷却更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聚合反应釜采用四级冷却控制,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聚合反应釜夹套循环冷却进料阀门,高温介质进入聚合反应釜夹套,引发釜内聚合反应,高温介质通过载热体循环泵在夹套内循环流动,待釜内反应被引发后,夹套内切换为载热体进行一级冷却,保持釜内反应温度在140~160℃,载热体循环量至最大操作负荷的85~95%;
(b)打开二级冷却器前阀门,聚合反应釜内蒸发出来的单体和溶剂通过二级冷却器被冷凝为液体,液体温度为30~50℃,返回原料进料管道参与反应,随着聚合反应釜液位的增高,二级冷却器内载热体的负荷增大至最大负荷的80~90%;
(c)打开三级冷却器前阀门,二级冷却器未能冷凝下来的单体和溶剂依次进入三级冷却器、四级冷却器,进一步冷却,这两级冷却器得到的液体合并在一起,得到温度为5~15℃的液体,返回原料进料管道参与反应,随着聚合反应釜液位升高至正常液位,三级冷却器及四级冷却器内载热体的负荷达到最大负荷的70~80%
(d)步骤(4)得到SAN产品后,一级脱轻器蒸发得到的气相进入三级冷却器入口进行冷却,二级脱轻器蒸发得到的气相进入四级冷却器入口进行冷却,所得液体均返回聚合反应釜原料进料管道,一级脱轻器和二级脱轻器的真空环境由真空泵来维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载热体循环泵采用变频电机驱动,根据输送介质的温度自动进行调节:当输送流体为高温介质时,变频电机在低频区运转,适应流量较低的工况;待釜内反应被引发后,高温介质被切换为一级冷却所用载热体,变频电机逐渐提高频率,保证载热体循环泵在高效区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一级冷却所用载热体为导热油或热水;如选用热水,温度为130~150℃,压力为0.4~0.6MPaA;如选用导热油,温度为140~160℃,压力为0.4~0.8MPaA。
6.根据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二级冷却器所用载热体为循环水。
7.根据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三级冷却器所用载热体为循环水。
8.根据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AN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四级冷却器所用载热体为乙二醇的水溶液或冷冻盐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天辰绿色能源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振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天辰绿色能源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振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450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