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增压缸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2261.5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2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俞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祖文 |
主分类号: | F15B3/00 | 分类号: | F15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7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属气液压力执行件,特别是涉及通过气液转换的增压执行件。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机构的动作很多是通过气压或液压作为动力源来执行的,其中气压有清洁、动作反应快的优点,而液压则有不可压缩,动作稳定,出力大的优点。在同一系统中为同时满足上述要求,而配置两套压力系统在成本与管理上来说,是不经济的。尤其在系统中液压运用不多,又因出力大而必不可少的场合,这时,以气压转换为液压来完成上述要求显的更为科学合理。市场关于气液转换的装置已很普及,特别是气液转换增力缸。目前气液增力缸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可分为列式或串列式,但其均有不少于三个缸体的结构构成,分别是储油缸、增压气缸、增压液缸构成。其中并列式有安装不便(如专利号:200920051699.9),而串列式由于串接后长度过长(如专利号:01262905.7),或结构复杂,或环形储油筒与液压增压缸在同一截面上,或出力面积效率不高(如专利号:200520069735.6)。同时两者均有气缸体多而长,在一次动作中消耗的压缩空气多,造成气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次提出以气、液两个缸体完成气液转换功能的气液增压缸执行件。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液增压缸,分别由气压缸与液压缸串联构成,两者之间通过中盖连接与分隔,气压缸的另一端有一上端盖,液压缸的另一端有一下端盖,上端盖与中盖两者之间有一增压活塞,上端盖与增压活塞之间形成增压气腔,增压活塞与中盖两者之间有一中间带孔的隔气活塞,增压活塞上设置有中空的增压活塞杆,增压活塞杆伸出增压活塞的一端,增压活塞杆伸出端顶部是封闭的,并穿过隔气活塞中间的孔,且与其形成动密封,增压活塞与隔气活塞之间形成预压气腔,在增压活塞杆与增压活塞连接根部处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使增压活塞杆的中空腔与预压气腔连通,上端盖设置有通气导管,通气导管一端在上端盖上形成与外部气路连通的压缩空气接口,另一端伸入中空增压活塞杆内腔中,并与增压活塞杆开口部形成动密封,接口通过导气管、增压活塞杆中空腔、增压活塞杆上的通气孔与预压气腔连通,中盖与下端盖之间有一工作活塞,工作活塞与下端盖形成回程气腔,工作活塞上设置有工作活塞杆,工作活塞杆穿过下端盖并与其动密封后伸出整个缸体外,工作活塞与中盖两者之间形成增压油腔,中盖与隔气活塞之间形成预压储油腔,增压油腔与预压储油腔内充满液压油,中盖中部设有增压通孔,使其两面腔体油液连通,当增压活塞杆下行增压时,与中盖增压通孔形成动密封,使预压储油腔与增压油腔分隔,回程气腔及增压气腔分别设有连通外部气路的压缩空气接口。
所述中盖上设置有连通预压储油腔向外排气的排气口。
所述中盖上设置有连通增压油腔,检测油压的压力表接口。
所述工作活塞杆在工作活塞的另一端的增压油腔内伸出,形成导向端,导向端与中盖下方的导向孔动配合,在中盖增压通孔与增压油腔间并设有连通的油液通路。
所述工作活塞上有两个相同并围绕缸中心对称分部的工作活塞杆。
所述下端盖,中部设有对工作活塞杆行程定位的可调螺钉,或设有检测工作活塞杆下行位置的传感器。
所述中盖与工作活塞间设置有可轴向导向,并防止工作活塞绕工作活塞杆周向转动的防转导向杆。
上述导向及防转结构的设置,可简化气液增压缸与模具间的固定,方便后续应用。
所述在上端盖上安装有集成的气路控制模块,模块中集成有控制气缸动作的控制元件,使气液增压缸与系统只需两个压缩空气接口便可实现动作。
所述在缸体内设置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用于防止活塞、端盖间的高速撞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外形精巧,易于安装;2)气压腔体紧凑,气源利用率高;3)气体与液压油严格分离,液压油可处于受压状态,可有效避免气体混入液压腔内;4)导向及防转结构的设计,方便了后续气液增压缸的应用;5)行程可调螺钉的设置,可方便实现增压行程的精确定位与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气液增压缸结构简图
图2气液增压缸集成控制气路原理示意图
图3带导向、防转结构的气液增压缸简图
图4双工作活塞杆气液增压缸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4对本发明原理与结构作进一步示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祖文,未经俞祖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22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